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典籍>吴鞠通医案>伏暑

《吴鞠通医案》伏暑·

周 十四岁 壬戌八月十六日 伏暑内发,新凉外加。脉右大左弦,身热如烙,无汗,胶痰,舌苔满黄,不宜再见泄泻。不渴,腹胀,少腹痛,是谓阴阳并病,两太阳互争,难治之症。拟先清上焦湿热,盖气化湿亦化也。杏仁泥(三钱) 银花(二钱) 白通草(一钱)滑石(三钱)芦根(二钱) 淡竹叶(一钱)生苡仁(钱半) 浓朴(二钱) 大贝母(一钱)连翘(二钱)梨皮(二钱)

今晚一帖,明早一帖。

十七日 案仍前。连翘(二钱)芦根(二钱)杏仁泥(钱半) 银花(二钱)薄荷(八分) 浓朴(钱半)梨皮(钱半)桑叶(一钱) 苦桔梗(钱半)知母(三钱,炒) 鲜荷叶边(一张)滑石(三钱) 白扁豆皮(二钱)

午一帖,晚一帖,明早一帖。

十八日 两与清上焦,热已减其半,手心热于手背,谓之里热,舌苔红黄而浓,为实热。宜宣之,用苦辛寒法。再按∶暑必夹湿,按腹中之痛胀,故不得不暂用苦燥法。杏仁泥(三钱) 小枳实(钱半)黄连(钱半,姜汁炒)木通(二钱) 浓朴(钱半)黄芩炭(一钱) 广木香(一钱) 栝蒌仁(八分) 广皮炭(一钱) 小茴香炭(钱半) 炒知母(钱半)槟榔(八分)

十九日 腹之痛胀俱减,舌苔干燥黄黑,唇肉色绛,呛咳痰粘。幼童阴气未坚,当与存阴退热。麦冬(六钱,连心) 丹皮(五钱) 元参(五钱)沙参(三钱) 炒知母(二钱)***(三钱) 蛤粉(三钱)杏仁(三钱) 生甘草(一钱) 细生地(四钱)石膏(四钱)

二十日 津液稍回,宿粪未除,潮热因邪气还表,右脉仍然浮大,未可下,宜保津液,护火克金之嗽。

白芍(四钱)沙参(三钱)牡蛎粉(钱半)麦冬(六钱) 柏子霜(三钱)杏仁粉(二钱) 细生地(六钱) 霍石斛(三钱)石膏(三钱) 元参(六钱)***(一钱)

煮三杯,陆续服。

二十一日 诸症悉解,小有潮热,舌绛苔黑,深入血分之热未尽除也,用育阴法。

白芍(四钱)天冬(钱半) 柏子霜(三钱) 大生地(五钱)麦冬(六钱) 丹皮(三钱)沙参(三钱) 炙甘草(二钱)牡蛎(三钱)

头煎二杯,二煎一杯,分三次服。

二十二日 津液消亡,舌黑干刺,用复脉法。

白芍(六钱) 丹皮(四钱) 柏子霜(四钱) 生鳖甲(六钱) 麻仁(三钱)麦冬(六钱)生牡蛎(四钱)阿胶(三钱,冲) 大生地(六钱)

头煎二杯,今日服;二煎一杯,明早服。

二十三日 右脉仍数,余邪陷入肺中,咳甚痰艰,议甘润兼凉肺气。

杏仁泥(三两)桑叶(三钱)菊花(三钱) 苦桔梗(三钱)麦冬(一两,连心)玉竹(三钱) 大贝母(三钱)梨皮(三钱) 细生地(五钱)沙参(三钱)甘草(三钱) 丹皮(二钱)

煎四茶杯,分四次服。

二十四日 舌黑苔退,脉仍数,仍咳,腹中微胀。杏仁粉(三钱) 象贝母(二钱)郁金(钱半)茯苓(三钱)沙参(三钱) 藿梗(二钱)生扁豆(三钱) 丹皮(三钱) 细生地(五钱)桔梗(二钱)麦冬(五钱)

头煎三杯,二煎一杯,分四次服。

二十五日 昨晚得黑粪如许,潮热退,唇舌仍绛。热之所过,其阴必伤,与复脉法复其阴。沙参(三钱)麦冬(一两)阿胶(二钱,冲) 炙甘草(三钱) 炒白芍(六钱) 生鳖甲(五钱) 丹皮(三钱) 元参(三钱) 大生地(八钱) 麻仁(三钱) 生牡蛎(五钱)

八碗水,煮成三碗,分三次服。二煎煮一碗,明早服。

二十六日 又得宿粪如许,邪气已退八九,但正阴虚耳,故不欲食,晚间干咳无痰。

大生地(八钱)阿胶(三钱) 生白芍(五钱) 麻仁(三钱) 炙甘草(三钱)牡蛎粉(三钱)沙参(三钱)麦冬(六钱)天冬(二钱)

外用梨汁、藕汁、荸荠汁各一黄酒杯,重汤炖温频服。

二十七日 热伤津液,便燥,微有潮热,干咳舌赤,用甘润法。

元参(六钱)知母(二钱炒)阿胶(二钱)沙参(三钱) 麻仁(三钱) 细生地(五钱)麦冬(六钱)郁李仁(二钱) 梨汁(一杯冲) 地栗汁(一酒杯,冲)

二十八日 伏邪内溃,续出白痧如许,脉较前却稍和,第二次舌苔未化,不大便。连翘(二钱,连心) 麻仁(三钱)牛蒡子(三钱,炒研) 炒银花(二钱)阿胶(钱半)沙参(三钱) 元参(三钱) 生甘草(一钱) 大生地(五钱)麦冬(六钱)

服此方后,晚间即得大便。

九月初四日 潮热复作,不大便,燥粪复聚,与增液承气汤微和之。

元参(五钱) 细生地(五钱)麦冬(五钱)甘草(一钱) 生大黄(二钱)

服此得黑粪如许,而潮热退,脉静。以后一以养阴收功。

陈 二十八岁 左脉洪大数实,右脉阳微,阴阳逆乱,伏暑似疟,最难即愈。议领邪外出法。

鳖甲(三两)青蒿(四钱)桂枝(三钱)麦冬(八钱) 焦白芍(三钱)甘草(钱半)沙参(三钱) 丹皮(三钱)知母(三钱,炒)

三帖即愈。

十四日 伏暑寒热已愈,不食不饥不便,胸中痞闷,九窍不和,皆属胃病。半夏(五钱) 广皮(钱半)青皮(钱半)桂枝(钱半)郁金(二钱) 生苡仁(五钱)茯苓(五钱)党参(三钱)

三帖。

十七日 久病真阳虚则膺痛,余邪化热则口苦,正气不复则肢倦。西洋参(二钱)桂枝(三钱)茯苓(三钱)半夏(三钱)黄芩炭(钱半) 焦白芍(三钱)生姜(二片) 广皮炭(钱半) 炙甘草(钱半)大枣(二枚)

某 乙丑八月二十二日 不兼湿气之伏暑误治,津液消亡,以致热不肯退,唇裂舌燥,四十余日不解,咳嗽胶痰,谵语口渴。可先服牛黄清心丸,清包络而搜伏邪;汤药与存阴退热法。

细生地(三钱)麦冬(五钱)白芍(三钱炒)甘草(一钱)沙参(三钱) 生牡蛎(五钱)生鳖甲(五钱) 生扁豆(三钱)

二十四日 暑之偏于热者,误以伤寒足经药治之,以致津液消亡。昨用存阴法,兼芳香开络中闭伏之邪,已见大效。兹因小便赤甚而短,热虽减而未除,议甘苦合化阴气法。

二甲复脉汤,加黄芩(三钱) 如有谵语,其牛黄丸仍服。

二十六日 昨用甘苦合化阴气法,服后大见凉汗,兹热已除,脉减,舌苔尽退,但六脉重按全无,舌仍干燥。议热之所过,其阴必伤例,用二甲复脉汤,重加鳖甲、生甘草八帖。

某 乙丑九月十六日 夏伤于湿,冬必咳嗽。况六脉俱弦,木旺克土,脾土受克则泄泻,胃土受克则不食欲呕,前曾腹胀,现下胸痞,舌白滑,此寒湿病也。而脉反数,思凉思酸,物极必反之象,岂浅鲜哉!急宜戒恼怒,小心一切为要。半夏(三钱)旋复花(二钱)杏仁泥(四钱)白蔻皮(一钱) 生苡仁(五钱)滑石(三钱)郁金(二钱)茯苓皮(五钱)通草(一钱)

水五杯,煮两杯,渣再煮一杯,分三次服,二帖。

十八日 脉数甚,思凉,湿中生热之故。通草(二钱)郁金(二钱)滑石(六钱)茯苓皮(六钱)白蔻仁(钱半) 藿梗(三钱)生苡仁(六钱)半夏(四钱)杏仁泥(六钱) 小枳实(钱半)黄芩(二钱)

水八碗,煮三茶碗,渣再煮半碗,分四次服,日三夜一,二帖。

二十日 伏暑必挟火与湿,不能单顾一边。至服药后反觉不快,乃体虚久病,不任开泄之故。渴思凉者火也,得水则停者湿也。

石膏(六钱)半夏(三钱)杏仁泥(六钱) 炒知母(钱半) 蔻仁(一钱)黄芩(一钱)

煮三杯,三次服,二帖。

二十二日 去蔻仁加∶通草(钱半)石膏(四钱)滑石(四钱)知母(五分) 藿梗(三钱)

二十七日 饮居右胁,不得卧,格拒心火,不得下通于肾,故嗌干。杏仁粉(三钱) 苏子(三钱,去油) 小枳实(三钱)香附(三钱) 广皮(二钱)旋复花(三钱)半夏(五钱)茯苓皮(三钱) 藿梗(三钱)

十月初二日 小便不通,于前方内加∶滑石(三钱)通草(钱半) 生苡仁(三钱)

前后共九帖。

初六日 小便已通,于前方内去滑石通草苡仁 服三帖。

巴 二十二岁 面目青黄,其为湿热无疑;右脉单弦,其为伏饮无疑;脘痞胸痛,合之脉弦,其为肝郁无疑。上年夏日曾得淋症,误服六味酸甘化阴,致令其湿热稳伏久踞,故证现庞杂无伦,治法以宣通三焦,使邪有出路,安胃能食为要。

石膏(八钱)半夏(五钱)旋复花(三钱)滑石(一两)蚕砂(三钱)香附(三钱)生苡仁(五钱)茯苓皮(五钱)郁金(三钱)通草(二钱)杏仁泥(三钱) 萆 (四钱)

初六日 其人本有饮症,又加内暑外凉,在经之邪,似疟而未成,在腑之邪泄泻不止,恐成痢疾,急以提邪外出为要。按六脉俱弦之泄泻,古谓之木泄,即以小柴胡汤为主方,况加之寒热往来乎?六脉俱弦,古谓脉双弦者寒也,指中焦虚寒而言,岂补水之生熟地所可用哉!

现下寒水客气,燥金司天,而又大暑节气,与柴胡桂枝一法。柴胡(六钱) 炙甘草(一钱)桂枝(三钱)黄芩(二钱)半夏(六钱)生姜(三钱) 焦白芍(二钱)大枣(二钱) 藿梗(三钱) 广皮(二钱)青蒿(二钱)

寒热止即止。

初八日 寒暑兼受,成疟则轻,成痢则重。前用柴胡桂枝一法,现下面色青,热退,痰多而稀,舌之赤者亦淡,脉之弦劲者微细,不渴,阳虚可知,与桂枝柴胡各半汤,减黄芩干姜桂枝(二钱)半夏(六钱)柴胡(三钱)黄芩(一钱,炒)白芍(钱半,炒) 生甘草(二钱)干姜(三钱)生姜(五钱)大枣(三钱)

煮三杯,分三次服。

初九日 内暑外寒,相搏成疟,大便溏泄,恐致成痢。口干不渴,经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,合之腹痛则更可知矣。仲景谓表急急当救表,里急急当救里。兹表里无偏急象,议两救之。救表仍用柴胡桂枝各半法,以太、少俱有邪也;救里与理中法。桂枝(四钱)黄芩炭(二钱) 生苡仁(五钱)白芍(二钱,炒)干姜(三钱) 炙甘草(钱半)川椒炭(三钱)柴胡(四钱) 良姜(二钱)半夏(六钱)白蔻仁(钱半)生姜(五钱)大枣(二个)

初十日 昨用两救表里,已见小效,今日仍宗前法而退之,脉中阳气已有生动之机故也。不可性急,反致偾事。桂枝(三钱)黄芩(钱半,炒) 浓朴(二钱)白芍(二钱,炒)干姜(二钱) 炙甘草(钱半)川椒炭(二钱)柴胡(三钱) 煨草果(一钱)半夏(六钱)生姜(五钱)大枣(二个)

十一日 内而痰饮蹯踞中焦,外而寒暑扰乱胃阳。连日已夺去成痢疾之路,一以和中蠲饮为要。盖无形之邪,每借有形质者以为根据附也。青蒿(三钱) 小枳实(三钱)黄芩炭(钱半)杏仁泥(三钱)茯苓皮(五钱)柴胡(三钱)半夏(一两) 广皮(二钱)白蔻仁(钱半) 生苡仁(五钱)桂枝(三钱) 炒白芍(二钱)生姜(三片)

十二日 杂受寒暑,再三分析,方成疟疾,寒多热少,脉沉弦,乃邪气深入,与两分阴阳之中偏于温法。青蒿(三钱)半夏(八钱)槟榔(一钱)柴胡(三钱) 浓朴(三钱) 良姜(二钱)黄芩炭(钱半)枳实(二钱) 藿梗(三钱)生姜(五片) 栝蒌皮(二钱)大枣(二个)

十四日 寒热少减,胸痞甚,去甘加辛,去枣加生姜

十六日 脉弦细,指尖冷,阳微不及四末之故。兼之腹痛便溏,痰饮咳嗽,更可知矣。以和胃阳,温中汤,逐痰饮立法。半夏(六钱) 良姜(二钱)杏仁(三钱) 川椒炭(三钱)干姜(二钱) 炒广皮(三钱)桂枝(三钱) 蔻仁(二钱) 生苡仁(五钱)生姜(三片)

张 十七日 伏暑酒毒,遇寒凉而发,九日不愈,脉缓而饮,滞下,身热,谵语,湿热发黄,先清湿热,开心包。茵陈(五钱)茯苓皮(五钱)黄连(二钱)栀子炭(二钱)通草(一钱)黄柏炭(三钱)滑石(五钱) 生苡仁(三钱)黄芩(三钱)

十八日 热退,滞下已愈,黄未解。茵陈(三钱)黄连(八分)茯苓皮(五钱)滑石(五钱)栀子炭(三钱)杏仁(三钱)黄柏炭(三钱)通草(一钱) 灯草(一钱) 萆 (三钱)

十九日 黄亦少退,脉之软者亦鼓指;惟舌赤、小便赤浊,余湿余热未尽,尚须清之。茯苓皮(五钱)茵陈(四钱) 生苡仁(三钱) 黑栀子(三钱)杏仁(三钱)黄柏炭(二钱)半夏(三钱)黄连(八分) 广皮炭(二钱) 萆 (三钱)滑石(五钱)

二十日 黄退,小便赤浊,舌赤脉洪,湿热未净。滑石(五钱) 栀皮(二钱,炒) 萆 (三钱)黄连(一钱) 海金砂(三钱)半夏(三钱)

王 二十八岁 乙酉三月二十日 上年初秋伏暑,午后身热汗出,医者误以为阴虚劳损,不食,胸痞,咳嗽,舌苔白滑,四肢倦怠,不能起床。至今三月不解,已经八月之久,深痼难拔,勉与宣化三焦,兼从少阳提邪外出法。桂枝(三钱) 蔻仁(二钱)黄芩(二钱,炒)青蒿(三钱)茯苓皮(五钱)滑石(六钱)苡仁(五钱)半夏(五钱)杏仁(四钱) 广皮(三钱)通草(一钱)

此药服二帖,能进饮食;服四帖,饮食大进,即能起行立。后八日复诊,以调理脾胃而愈。

李 十八岁 十一月初九日 伏暑如疟状,脉弦数,寒热往来,热多于寒,解后有汗,与青蒿鳖甲汤,五帖而愈。

金氏 三十岁 乙酉四月二十二日 上年伏暑,寒热时发如疟状,以通宣三焦立法,补水补火皆妄也。杏仁(三钱) 藿梗(三钱) 蔻仁(五钱)茯苓皮(五钱) 苡仁(五钱)半夏(四钱)青蒿(八分) 炒黄芩(二钱)生姜(二钱)大枣(二个)

服四帖。

初二日 伏暑愈后,以平补中焦为要,仍须宣通,勿得粘滞。半夏(三钱)莲子(五钱,去心皮) 广皮(二钱)益智仁(一钱)茯苓(五钱)生姜(三片) 生苡仁(五钱)

某 九月二十四日 初因肝郁,继因内饮招外风为病,现下寒热如疟状。又有伏暑内发,新凉外加之象,六脉弦细而紧,两关独大而浮,厥阴克阳明,医者全然不究病从何来,亦不究脉象之是阴是阳,一概以地黄等柔药补阴,以阴药助阴病,人命其何堪哉。势已沉重,欲成噎食反胃,勉与两和肝胃,兼提少阳之邪外出法。桂枝(三钱) 蔻仁(二钱) 川椒炭(二钱)青蒿(一钱) 苡仁(三钱)杏仁(三钱)半夏(六钱)香附(三钱)生姜(四钱) 广皮(三钱)旋复花(三钱)

二十八日 寒热减半,呕止,舌苔满黄,但仍滑耳,于前方内加∶黄芩(二钱,炒)

再服四帖,如一二帖内寒热止,去青蒿。若舌苔干燥,腹痛止,去川椒,加茯苓(五钱)

十月初六日 伏暑已解七八,痰饮肝郁未除,下焦且有湿热。杏仁(四钱)旋复花(三钱)通草(一钱) 蔻仁(三钱)香附(三钱) 萆 (五钱) 苡仁(五钱)半夏(五钱)蚕砂(三钱)茯苓皮(五钱) 广皮(二钱)

煮三杯,分三次服,数帖痊愈。

陶 五十八岁 乙酉九月十八日 伏暑遇新凉而发,舌苔HT 白,上灰黑,六脉不浮不沉而数,误与发表,胸痞不食,此危证也。何以云危?盖四气杂感,又加一层肾虚,又加一层肝郁,又加一层误治,又加一层酒客中虚,何以克当!勉与河间之苦辛寒法,一以宣通三焦,而以肺气为主,望其气化而湿热俱化也。杏仁(四钱)郁金(三钱)藿香叶(三钱) 蔻仁(三钱)黄芩(三钱)黄连(一钱) 苡仁(五钱)滑石(五钱)半夏(五钱)茯苓皮(五钱)通草(一钱) 广皮(三钱)

二十三日 舌之灰化为黄,滑而不燥,唇赤颧赤,脉之弦者,化而为滑数,是湿与热俱重也。杏仁泥(五钱)茯苓(六钱)木通(五钱) 蔻仁(三钱)茵陈(五钱) 苡仁(五钱)黄连(二钱)滑石(一两)黄柏炭(四钱)半夏(五钱)

二十六日 伏暑舌之灰者化黄,兹黄虽退,而白滑未除,当退苦药,加辛药,脉滑甚,重加化痰,小心复感要紧。杏仁(五钱)郁金(三钱)滑石(一两) 蔻仁(三钱) 藿梗(三钱) 苡仁(五钱)枳实(三钱)半夏(一两)黄柏炭(三钱) 广皮(三钱)茯苓皮(六钱)

煮三杯,分三次服。

十月初二日 伏暑虽退,舌之白滑未化,是暑中之伏湿尚存也,小心饮食要紧。脉之滑大者已减,是暑中之热去也。无奈太小而不甚流利,是阳气未充,不能化湿,重与辛温,助阳气,化湿气。杏仁泥(五钱) 广皮(五钱)半夏(六钱) 蔻仁(三钱)益智仁(三钱) 川椒炭(三钱)苡仁(五钱)干姜(三钱)木通(三钱)

煮三杯,分三次服,以舌苔黄为度。

初六日 伏暑之外感者,因大汗而退,舌白滑苔,究未能化黄,前方大用刚燥未除也,务要小心饮食,毋使脾困。杏仁泥(四钱) 煨草果(八分)益智仁(三钱) 蔻仁(三钱) 茅术炭(三钱)半夏(五钱) 苡仁(五钱) 广皮炭(五钱) 浓朴(二钱)茯苓皮(五钱)神曲炭(三钱)

王氏 二十二岁 二月二十六日 伏暑咳嗽寒热,将近一年不解,难望回生,既咳且呕而泄泻,勉与通宣三焦,俾邪有出路,或者得有生机。何以知其为伏暑而非劳?瘵劳之咳,重在丑寅卯木旺之时,或午前,或终日,湿家之咳,旺在戌亥子。劳之寒热后无汗,伏暑寒热如疟状,丑寅卯阳升,乃有汗而止。劳之阴虚身热,脉必芤大,伏暑之脉,弦细而弱。故知其为伏暑而非劳瘵也。再左边久不着席,此水在肝也。

生苡仁(五钱) 广皮(三钱) 蔻仁(二钱)半夏(五钱)茯苓皮(五钱)郁金(一钱)青蒿(八分)香附(三钱)桂枝(三钱)旋复花(三钱)生姜(三片)大枣(二个)

煮三杯,分三次服。

此方服四帖,寒热减,去青蒿,又服十帖,后健脾胃收功。

裘 四十岁 乙酉八月初五日 酒客中虚湿重,面色滞暗,业已有日,现下又感伏暑新凉,头胀便溏,舌白滑,脉弦细,中虚寒湿可知,不能戒酒,断乎病不除根。盖客症易除,久病伏湿虚寒难退也。杏仁(三钱) 广皮(五钱) 藿梗(三钱) 苡仁(一两)半夏(六钱)黄芩炭(六钱) 蔻仁(三钱)茯苓(一两)青蒿(二钱)

煮三杯,分三次服,头胀除去青蒿,服七帖愈。

周 五岁 本系伏暑,误以为风寒挟食,发表消导难进,致邪气深入下焦血分,夜热早凉,与煎厥瘅疟相似。食减脉大,汗多便结,先与救阳明之阴。

梨汁(一酒杯) 藕汁(一酒杯) 鲜芦根汁(半酒杯)荸荠汁(一酒杯) 元参(五钱) 连心麦冬(五钱)

三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