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万应丸

万应丸

①《医学正传》卷五方。槟榔五两,大黄八两,黑牵牛子四两,皂角十枚,苦楝根皮一斤。前三味为末,后二味熬膏,搜和为丸,梧桐子大,再用沉香木香雷丸各一两分研,依次为衣,每服三丸,四更时砂糖水送下。治虫积内阻,腹痛拒按便秘,脉沉实者;近代也用于治疗蛔虫性肠梗阻而见上症者。②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集八方。五倍子胡黄连青皮(去白)、陈皮(去白)、黄柏神曲麦芽、炮三棱、炮莪术芜荑、槟榔、龙胆草川楝子仁、使君子各一两。前药除槟榔、麦芽外,余剉炒令焦黄色,候冷,同槟榔、麦芽为细末,水煮面糊为丸,麻子大,每服三十至七十丸,不拘时温米汤送下。治小儿疳证胃口有热,饮食不进,头发作穗,面色萎黄

猜你喜欢

  • 气街

    ①指经络之气通行的径路。全身分四气街。《灵枢·卫气》:“胸气有街,腹气有街,头气有街,胫气有街。故气在头者,止之于脑;气在胸者,止之膺与背腧;气在腹者,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;气在胫者,止之于

  • 皱叶芥

    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芥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徐锦

    【介绍】:清代医家。字淡安。江苏长洲人。为名医顾雨田之弟子,辑有《奇病录》(1840年刊行)、《心太平轩医案》(1912年刊行)等书。

  • 直中

    又称直中三阴。指伤寒病邪不经三阳经传变而直接侵犯三阴经,起病即见三阴经证候而无三阳经证候,如腹满吐利,肢冷脉迟,口不渴等(清·尤在泾《伤寒贯珠集》)。

  • 直肠痈

    病名。《张氏医通》卷七:“若脓从大便出者为直肠痈。”相当于盆腔脓肿等病。

  • 钱氏儿科案疏

    儿科医案著作。上、下两篇。宋·钱乙原作,近人张山雷疏注,何光华参补。本书先由张山雷氏将钱乙《小儿药证直诀》中所录的儿科医案23则及医案中所用的方剂加以注释,后由何光华氏补入万全、缪仲醇、江瓘、喻昌等人

  • 清络保阴

    清法之一。清肺热而保肺阴的治法。暑温治疗后诸证皆退,但咳而无痰,咳声清高者,是肺络中仍有热,肺阴易于受灼。可用清络饮加甘草、桔梗、甜杏仁、麦冬、知母等。

  • 李药师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家。生平事迹不详。著有《金鎞秘论》十二卷,佚。根据《四库全书提要》所载该书的自序,可知这本书专论治眼病方法。所谓“金鎞”是引用佛书金鎞刮眼的说法。

  • 小儿热厥

    病证名,小儿厥证之一,又名小儿阳厥。系由邪热过盛,阳气内郁,不能透达四肢而见手足厥冷,出现热极似寒或真热假寒之象。《血证论》:“……伏火之厥,则厥后微露热形,口不和,便不溏,小便不清,心中疼热,烦躁不

  • 密筒花

    见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为马缨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