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下疳

下疳

病名。①是指发生在男女阴部的早期梅疮。见《黴疮秘录》。又名妬精疮疳疮。由不洁性交而得。其症发于阴茎龟头、包皮,女子大、小阴唇、阴道等处。初起患处生豆粒大硬结,不痛亦不破溃,即硬性下疳;初起似小疮,逐渐破溃,疼痛明显,即软性下疳。治疗参见杨梅疮条。②见《医宗金鉴》卷四十三。即筋疝。见该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齿痛

    病证名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即牙痛。详该条。

  • 羊疔

    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二。形长而白色,有寒热,证治同疔疮。

  • 遗泄

    病证名。见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·虚损证治》。又称遗精。详该条。

  • 诸病源候总论

    见诸病源候论条。

  • 眉发

    病名。出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上。即眉疽。见该条。

  • 血瘀月经过少

    月经过少证型之一。多因寒凝气滞,瘀血内停,冲任血行不畅所致。因寒凝者,症见经行量少,色黯有块,小腹凉而痛甚于胀,拒按,喜得温热,血块排出后则痛稍减,治宜温经活血行瘀,方用少腹逐瘀汤,或用过期饮;因气滞

  • 肝黄

    三十六黄之一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五:“肝黄者,面色青,四肢拘急,口舌干燥,言语蹇涩,面目不利,爪甲青色,若背上浮肿,腹胁胀满者难治。”治用烙法及柴胡散、***散等方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六十一:“病人齿黄,

  • 少火生气

    少火,指正常的阳气;气,指气机,即各种机能。少火有生发气机、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壮火之气衰,少火之气壮。壮火食气,气食少火。壮火散气,少火生气。”《医学正传》卷一:“少火生气

  • 产后恶血入心

    病证名。又名产后恶血冲心。指产后由于正气亏损,虚火上炎,以致恶血冲心。出现烦闷欲绝,神识昏迷的症候。宜用七珍散(人参、生地、川芎、防风、菖蒲、细辛、飞朱砂)补之。

  • 伤寒十二经

    指伤寒十二经证候。伤寒六经证候中各有足经和手经的证候。如初病头项痛,腰脊强,恶寒,属足太阳;发热面赤恶风,属手太阳;目疼、鼻干,不得卧、属足阳明;蒸热而渴,属手阳明;胸胁满痛,口苦,属足少阳;耳聋及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