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久咳

久咳

指经久不愈的咳嗽。出《素问·咳论》。又称久咳嗽久嗽。多因外邪留恋,脏腑内伤气虚血亏,七情郁结等所致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四十六:“久咳嗽者,由肺虚极故也。肺气既虚,为风寒所搏,连滞岁月而嗽也。此皆阴阳不调,气血虚弱,风冷之气搏于经络,留积于内,邪正相并,气道壅涩,则咳嗽而经久不差也。”《万病回春》卷四:“大抵久嗽者,多属肾气亏损,火炎水涸,或津液涌而为痰者,乃真脏为患也。”《医方集解》:“久嗽有痰者,燥脾化痰,无痰者,清金降火。盖外感久则郁热,内伤久则火炎,俱要开郁润燥,其七情气逆者,顺气为先,停水宿食者,分导为要,气血虚者,补之敛之。”《杂病源流犀烛·咳嗽哮喘源流》:“久咳者,属虚属郁。有由气虚者,宜补中益气汤;有由血虚者,宜阿胶四物汤;有由血虚火盛,喘咳声嘶者,宜芩连四物汤;有气血两虚者,宜宁肺汤;有虚劳嗽,痰热渴汗者,宜滋阴清化丸;有虚劳咳血痰喘者,宜五汁膏;有虚劳嗽一二声,无痰,夜则发热,过则冷,睡多梦者,宜劫劳散;有火郁于肺,咳则有声无痰者,宜桔梗汤;有湿痰内郁,痰出则咳少止,少顷又咳者,宜加味二陈汤;而又有咳久伤脾,满面生疮者,宜人参蛤蚧散;有久咳失音者,宜杏仁膏清肺汤;有久咳失气者,宜劫嗽丸;有久咳面目浮肿者,宜葶苈散;有久咳不止,诸药不效者,宜噙化丸、立效方;有久咳成痨者,宜保和汤;有久咳经年,百药不效,余无他症,与劳嗽异者,宜百部膏乌梅膏;有痰郁火邪在中,成干咳嗽者,此症极难治,先用开剂,宜逍遥散,重加桔梗,后用补阴之品,宜本事鳖甲丸熟地当归白芍、麦冬、阿胶茯苓之属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惊抽散

    《揣摩有得集》方。党参一钱五分,白术、茯神、半夏、炒酸枣仁、当归各一钱,豆蔻仁、炒川芎、冬虫夏草、炙甘草各五分,橘红三分,大枣一枚(烧黑,去核)。为粗末,水煎服。功能健脾温中,气血两补。治小儿脾胃虚寒

  • 五灵脂散

    《妇科玉尺》卷五方。炒五灵脂适量。为末,每服一钱,温酒送下。治妇人血崩昏迷。

  • 铁散沙

    见《广西药用植物名录》。为黑骨头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积痛

    病证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因积而引起的腹痛。其疼痛的特点是腹中隐痛。有冷积、气积、食积和虫积之分。冷积、气积、食积之痛,每每停聚而不散;虫痛则乍作乍止,来去无定,又有呕吐清沫,以此为辨。治疗原则宜

  • 类方准绳

    书名。又名《杂病证治类方》、《类与》、《王损庵先生类方》。明·王肯堂辑。8卷。本书是《证治准绳》中的一种。书中选集内科杂病、五官科等病证的方剂,予以分类汇编而成。分为卒中暴厥、中风、中寒等30大类,共

  • 臑会

    经穴名,代号SJ13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臑髎、臑交。属手少阳三焦经。手少阳、阳维之会。位于肩髎与肘尖(尺骨鹰咀)连线上,肩髎直下3寸,当三角肌后缘处。布有臂背侧皮神经,桡神经肌支,深层为桡神经;并

  • 常毒

    指药物的气味性能不甚猛烈者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。”

  • 三虚

    ①指人的五脏虚、天气虚及感受虚邪更伤正气。《素问遗篇·本病论》:“人之五脏,一脏不足,又会天虚,感邪之至也,……因而三虚。”②指辨证的三类虚证。《难经·四十八难》:“人有三虚三实。”三虚指:濡为脉虚;

  • 清明

    二十四节气之一。《孝经纬》:“万物至此,皆洁齐清明。”到了清明,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,草木萌茂,已完全改变了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。

  • 正色

    又称常色。健康人面部色泽,明润含蓄,红黄隐隐,容光焕发,表示气血平和,精气内充,为有胃气、有神之象,属无病的常色。正色有主色、客色之分。主色是每个人基本肤色,视个体而异;客色随气候、环境及当时的生理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