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病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水毒候》。即水毒病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者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小儿多涎,由脾气不足,不能四布津液而成。”症见神疲,面色萎黄,涎多清稀。治宜补益脾气。用补中益气汤。
失,损失;正,正气。失正指由于治疗的失误而损伤正气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无致邪,无失正,绝人长命。”
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一方。栝蒌仁一两,青黛三钱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含化。治伤酒而致的湿痰作嗽。
【介绍】:见叶文龄条。
【介绍】:见夏云集条。
病名。指痢疾之因感受湿邪所致者。有寒湿痢与湿热痢之别。《时病论》卷三:“湿痢,有寒热之分焉。”亦指痢疾危证。《医学入门》卷四:“湿痢,腹胀,身重,下如豆汁,或赤黑混浊,危症也。”治疗可选用当归和血散、
古病名,出《素问·四时刺逆从论》,指足厥阴肝经逆气所致的疝症。《医学入门·疝气》:“风疝者,非外风也,乃肝木阳脏气动之风。”《儒门事亲》卷二:“《素问》云:厥阴滑为狐疝,少阳滑为肺气疝,太阴滑为脾气疝
书名。①清·周纪常撰。4卷。刊于1823年。书中节要辑录各家女科论述。卷1经脉;卷2胎孕;卷3产育;卷4《竹林寺产科》;卷5《达生编》;卷6杂病;卷7~8为治疗方剂。并附刊单养贤《胎产全书》1卷。②清
见医药丛书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