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《小儿药证直诀》。即肺疳。见该条。
经穴名。代号ST33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阴鼎。属足阳明胃经。位于大腿前外侧,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,距髌底外侧端3寸处。一说“当伏兔下行二寸,临膝取之”(《备急千金要方》)。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外
病证名。与胬肉攀睛相似,亦是血丝赤膜从眦部横贯白睛,直达黑睛,即“两头尖薄,中间高厚,肉红色如蚂蝗状,横卧于中”(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)。参见胬肉睛条。
出《芷园臆草》。即柳枝,详该条。
见《证治准绳·类方》第四册。即茯苓丸第四方。见茯苓丸条。
古刺法。出《灵枢·官针》。即关刺。详该条。
病名。热邪内扰,热伤冲任,导致崩下赤色,并见小腹疼痛,古称阳崩。宋·齐仲甫《女科百问》四十二问:“受热而赤者,谓之阳崩。”宜用胶艾汤。
病名。出《证治准绳·疡医》卷三。即蛇节疔。证治见指疔条。
见莫氏锦囊十二种条。
出《新修本草》。即绿矾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