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元和纪用经

元和纪用经

运气著作,1卷。唐·王冰(启玄子)撰于公元762年。此书采五运六气学说阐明医理药性,进而制方遣药以治疾病。大体以六气为主,五味为用,药当其岁,味当其气。气味厚薄,性用躁静,寒热温凉,随胜用之,则可制胜扶弱、客主相安。故上章六法,表六气用药增损。大抵不外主胜为逆,客胜为从,客胜则泻客为主,主胜则泻主补客之类。五味入胃,各归所喜,久而增气,物化之常,故饮食药治,宜谨和五味。故其中章九法,论五味服铒。其方如上丹、中丹、小丹、八味丸、温平补益十精丸、六气经纬丸、汤酒散等。药分三品,方有大小,君臣佐使,以调阴阳,必当熟谙六气五运,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,故下章列今古效验最胜之八十一法以治百病。现存清·程永培(瘦樵)校勘本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气端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位于足十趾之尖端。主治脚气,足趾麻痹,足背红肿;并用于急救。直刺0.1~0.2寸。艾炷灸3壮。

  • 血亡目病

    眼科病证名。指失血过多所致目病。目为肝之窍,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:“肝受血而能视。”失血过多,目失濡养,故发为病。《原机启微》:“男子衄血便血,妇人产后崩漏亡之过多者,皆能病焉。其为病睛珠痛,珠痛不能

  • 下巴骨

    骨名。又名地阁骨。详该条。

  • 变证

    疾病由简单变复杂,从轻变重的证候变化。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阳病,外证未除,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里不解者,桂枝人参汤主之。”所指即为误下引起的变证。

  • 清凉拈痛膏

    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卷七十五方。如意金黄散一两,樟脑末三钱。和匀,用生石灰块三至四斤,清水泡开,水高出石灰二、三指,露一宿,将石灰面上浮起油水结如云片者,轻轻带水倒入碗内,凡水一碗,对香油一碗,

  • 气郁胁痛

    病证名。见《东医宝鉴·外形篇》。指七情过度,肝气郁结所致的胁痛。《杂病源流犀烛·肝病源流》:“一曰气郁,由大怒气逆,或谋虑不决,皆令肝火动甚,以致胠胁肋痛,宜沉香降气散、枳壳煮散、枳壳散、桂枝汤、小龙

  • 李无垢

    【介绍】:明末清初医生。字元素。钱塘(今杭州)人。南京太医院医士,公元1656年寓居嘉兴。著名文学家朱彝尊间访之。李氏撰注《本草经》,多有新义。如认为吉贝子不宜久服,娓娓数百言。朱妻病热20余日,诊为

  • 野白纸扇

    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山甘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热病五十九俞

    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主要穴位。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:“治热病五十九俞……头上五行行五者,以越诸阳之热逆也;大抒、膺俞、缺盆、背俞,此八者,以泻胸中之热也;气街、三里、巨虚上下廉,此八者,以泻胃中之热也;

  • 风水

    病名,水肿病之一,亦称风,出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。《金匮要略·水气病脉证并治》:“风水,脉浮身重,汗出恶风者,防己黄芪汤主之。”又:“风水,恶风,一身悉肿,脉浮而渴,续自汗出,无大热,越婢汤主之。”《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