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诸汗源流》。即油汗。详绝汗条。
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。升是上升,降是下降,浮是发散上行,沉是泻利下行。升浮药上行而向外,有升阳、发表、散寒等作用。凡气温热,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,如麻黄、桂枝、黄芪之类。凡气寒凉,味苦酸的药物,
病证名。《银海精微》:“胞肉生疮者,此脾胃热毒,胞肉肐或风粟变而为疮,血热化脓,腐烂腥臊,流汁流脓,浸渍黑睛生翳,眼如硃砂之色。”治法:宜泻火解毒为主。内服清胃散、三黄汤之类加减。参见针眼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《外台秘要》作横舌,即哑门,见该条。
①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罗勒之别名。②见《贵阳民间药草》。为铜锤玉带草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《素问》篇名。病能,即病态。吴崑注:“能,犹形也。”本篇主要介绍胃脘痈、颈痈、阳厥、酒风等疾病和病厥、卧不安,不得卧等症的病因、病机、症状、诊断及治疗方法。
证名。即阳明经病。见《医学心悟》。详阳明经病条。
见《广西药用植物名录》。为四方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二十四。即连珠喉风。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唐代医生。撰有《医门金宝鉴》三卷,已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