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吐蛔

吐蛔

证名。蛔古作蚘。出《伤寒论·辨厥阴病脉证并治》。指呕吐蛔虫。《仁术便览》卷四:“吐蛔虫,以苦楝根为君,佐以二陈汤。”亦可用安蚘法。《景岳全书》卷二十:“凡吐蚘者;必因病而吐蚘,非因蚘而致吐也。故不必治其蚘,而但治其所以吐,则蚘自止矣。有因胃火而吐蚘者,以内热之甚,蚘无所容而出也,但清其火,火清而蚘自静,轻者抽薪饮,甚者万应丸之属是也。有因胃寒而吐蚘者,以内寒之甚,蚘不能存而出也,但温其胃,胃暖而蚘自安,仲景乌梅丸之属是也。有因胃虚无食而吐蚘者,以仓廪空虚,蚘因求食而上出也,此胃气大虚之候,速宜补胃温中以防根本之败,如温胃饮理中汤、圣术煎之属是也。”《张氏医通》卷四:“吐蚘有寒、有热、有寒热交错。寒则手足厥逆,吐出之蚘色淡白者,理中汤加乌梅黄连蜀椒;甚则蚘死而形扁者危矣;热则蚘色赤而多,且跳动不已,安蚘丸主之;寒热交错,则病者静而复时烦,得食而呕,蚘闻食臭出,其人当自吐蚘,乌梅丸主之。”并可用使君子鹤虱芜荑槟榔等驱除蛔虫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破皮疮

    病名。皮肤慢性溃疡之一。见《医门补要》卷上。多由素体虚弱或病后脾虚,湿邪浸淫所致。患处皮破肉烂,色黑形陷,滋水淋漓,不易生肌,顽固难愈。治宜健脾渗湿为主。内服除湿胃苓汤。外搽生肌散。

  • 十度(duó 夺)

    古诊法。出《素问·方盛衰论》。度,衡量测度。古代有脉度、脏度、肉度、筋度、俞度等五度,五度有虚有实,合称十度。用针前,先辨别十度,可以较准确地进行补泻刺法。参见各条。

  • 汞粉

    出《本草拾遗》。即轻粉,详该条。

  • 重舌

    病证名。出《灵枢·终始》。又名子舌、子舌胀、舌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八:“心脾有热,热气随脉冲于舌本,血脉胀起变生,如舌之状。在于舌本之下,谓之重舌。”即舌系带两旁的舌下腺肥大,俨如双重舌头,但较正常

  • 积滞吐

    病证名。食物久停,积滞于胃而致的呕吐。《普济方》卷三百九十四:“小儿积滞吐,胸膛闷结,中脘痞闷,气不舒畅,闻秽呕逆即吐。”治宜和胃降逆。用二陈汤、枳术丸加减。

  • 痨瘵

    病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·大方脉杂医科》。又作劳瘵。详该条。

  • 肉螃蟹

    见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。为见血清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蝎梢散

    《兰室秘藏·口齿咽喉门》方。白芷、当归身、柴胡各二分,桂枝、升麻、防风、藁本、黄芪各三分,羌活五分,草豆蔻皮一钱,麻黄一钱五分,羊胫骨灰二钱五分,蝎尾少许。为末,先用水漱口,以药擦之。治大寒风犯脑,牙

  • 气功

    体育疗法之一。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。导源于古代的“吐纳导引”,有坐、卧、站等姿式。经近年的实践研究,初步认为专心用功,用调息、意守等方法,调整呼吸之气,使其逐步达到缓、细、深、长,

  • 捧心生

    旧病名。亦名儿捧母心。见清·陈莲舫《女科秘诀大全》。相当于臂位分娩,儿两臂上举。属难产的一种。古人从现象观察,误以为儿捧母心以致难产,故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