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启脾丸

启脾丸

《中国药典》:启脾丸

药方名称启脾丸

处方人参100g白术(炒)100g茯苓100g甘草50g陈皮50g山药100g莲子(炒)100g山楂(炒)50g 六神曲(炒)80g麦芽(炒)50g泽泻50g

性状本品为棕色的大蜜丸;味甜。

炮制以上十一味,粉碎成细粉,过筛,混匀。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~140g制成大蜜丸,即得。

功能主治健脾和胃。用于脾胃虚弱,消化不良,腹胀便溏。

用法用量口服,一次1丸,一日2~3次;三岁以内小儿酌减。

规格每丸重3g

贮藏密封。

摘录《中国药典》

《百一选方》卷二:启脾丸

药方名称启脾丸

处方人参白术青皮(汤洗,去瓤)神曲(炒)麦芽(炒)陈皮(汤洗,去瓤)厚朴(去粗皮,锉,姜制一宿,炒)缩砂仁干姜(炮)各30克甘草(炒)45克

制法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弹子大。

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,气不升降,中满痞塞,心腹膨胀,肠鸣泄泻,不进饮食。

用法用量每服1丸,空腹时细嚼,用米饮汤送下。

摘录《百一选方》卷二

《增补内经拾遗方论》卷一引《经验良方》:启脾丸

药方名称启脾丸

处方人参(去芦)白术(土炒)白茯苓(去皮)干山药莲肉各30克山楂(蒸,去核)甘草(蜜炙)陈皮泽泻各15克

制法上各为细末,荷叶煮汤,以炊饭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功能主治健脾益气,消食和中。治小儿伤食,呕吐泄泻,腹胀腹痛,小儿疳积,面黄消瘦。

用法用量每服70~90丸,食后用米饮送下。

摘录《增补内经拾遗方论》卷一引《经验良方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香砂枳术丸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香砂枳术丸药方名称香砂枳术丸处方木香150g枳实(麸炒)150g砂仁150g白术(麸炒)150g性状为黄棕色的水丸;气微香,味苦、略辛。炮制上四味,粉碎成细粉,过筛,混匀,用水泛丸,干燥

  • 十枣汤

    药方名称十枣汤处方芫花(熬)甘遂大戟各等分制法上药各别捣为散。功能主治攻逐水饮。治悬饮或支饮,停于胸胁,咳唾胸胁引痛,心下痞梗,干呕短气,头痛目眩,或胸背掣痛不得息;水肿腹胀,二便不利,属于实证者。现

  • 坚中丸

    《医学纲目》卷二十三:坚中丸药方名称坚中丸处方黄连黄柏赤茯苓泽泻白术各30克陈皮肉豆蔻人参白芍药 官桂半夏曲各15克制法上药研末,汤浸蒸饼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功能主治治脾胃受湿,滑泄注下。用法用量每服5

  • 槐枝酒

    《圣惠》卷六十:槐枝酒药方名称槐枝酒处方槐枝叶2斗(细研),槐子仁2升(捣碎),苍耳茎叶(细锉)1斗。制法上药入于釜中,以水1硕,煮取5斗,去滓澄清,看冷暖,入曲末5斤,糯米5斗,蒸令熟,都拌和,入瓮

  • 侧子汤

    《圣济总录》卷九:侧子汤药方名称侧子汤处方侧子(炮裂,去皮脐)1分,麻黄(去根节,先煎,掠去沫,焙用)1两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脐)1分,独活(去芦头)1两,芎?1两,秦艽(去苗土)1两,磁石(裂火烧赤

  • 鸡膏

    药方名称鸡膏处方陈鸡1只(去筋膜皮骨及颈和脊,只取肩脚及腹下坚肉),生桔梗1条,生姜2两,官桂5钱,山楂20个,黄栗10个。功能主治素禀血燥,肺经有火,难服参料者。用法用量贫家遇虚证,而难办参料,以此

  • 膈下逐瘀肠

    药方名称膈下逐瘀肠处方五灵脂(炒)6克,当归9克,川芎6克,桃仁(研泥)9克,丹皮6克,赤芍6克,乌药76克,玄胡素3克,甘草9克,香附4.5克,红花9克,枳壳4.5克。功能主治活血祛瘀,行气止痛。主

  • 扁鹊三豆饮

    药方名称扁鹊三豆饮处方赤豆1两,黑大豆1两,绿豆5钱,金银花5钱,生甘草1钱。功能主治先兆子痫。摘录《妇产科学》

  • 三香汤

    药方名称三香汤处方栝楼皮9克桔梗9克 黑山栀6克枳壳6克郁金6克 香豉6克降香末9克功能主治治湿热受自口鼻,由募原直走中道,不饥不食,机窍不灵者。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升,煮取400毫升,分二次温服。摘录

  • 黄耆汤

    《太平圣惠方》卷六十一:黄耆汤药方名称黄耆汤处方黄耆60克(锉)知母30克石膏60克白芍药30克麦门冬30克(去心)甘草15克(炙微赤,锉)白茯苓30克 桂心30克 川升麻30克 熟干地黄30克人参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