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治法之一。先将三棱针在酒精灯上加热,并使其尖端1.5厘米烧红,蘸香油,趁热刺入喉瘤体或乳蛾体。根据蛾体大小深度可达0.15~0.4公分,或停针1~2秒钟,或旋即出针。
《仁斋直指方论》卷十三方。木瓜一两,炒茴香一分,炙甘草二钱,吴茱萸五钱。为粗末,每服四钱,加生姜五片、苏叶十片,水煎,空腹服。治霍乱吐泻,转筋闷乱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为西番莲别名,详该条。
舌根黄苔、中淡红而尖有灰苔。为胃中郁热,证见心烦而渴,不吐不泻,胸闷脘胀,宜缓下泄热治之。若黄苔中心舌红绛而尖灰苔者,乃胃火炽盛,心营受灼、宜在清胃之中加清心之品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
出《食疗本草》。为茄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喘》。指寒邪伏肺的气喘。多由邪伏肺中,关窍不通,肺气壅塞所致。症见上气喘逆,呼吸不利,咽喉如塞,如欲呕吐,有时可见身热,脉六部俱伏等。治宜发散为主。如麻黄散、射干麻黄汤、五虎汤等
气功家隐语。出《入药镜》。指脾土。因黄为脾土之色,脾藏意,故又指意念。
病名。指产后无乳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四:“妇人手太阳少阴之脉,下为月水,上为乳汁、妊娠之人,月水不通,初以养胎,即产则水血俱下,津液暴竭,经血不足者。故无乳汁也。”治疗见缺乳条。
病名。多由心与小肠火毒上冲所致。症见初起耳前听会肿起,继之则咽喉肿痛,饮食难咽。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一:“锁喉疮者,心经毒气小肠邪风发于听会之端,注于悬膺之侧,初生如瘰疠,不能饮食,闭塞难通,渐次肿破化
证名。指两足及足心有发热感觉。见《素问·刺热篇》。多因肾虚所致。《不居集·热症》:“足心如烙者,虚火烁阴,涌泉涸竭也。澄按: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,出于然骨,循内踝入跟,为涌泉穴。此经原多气而少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