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医局方
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条。
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条。
《伤寒温疫条辨》卷四方。石膏八钱,僵蚕(酒炒)、豆豉各三钱,蝉蜕十个,薄荷、黄芩、黄连、黄柏(盐水炒)、栀子、知母各二钱。水煎去渣,入米酒,蜜冷服。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,五心烦热,两目如火,鼻干面赤,舌
见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。即惊吐,见该条。
见《要药分剂》。为芦笋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浙江中药资源名录》。为蘘荷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黄岩条。
见广州部队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锡叶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证名。出《灵枢·热病》。①即口渴症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口燥咽干,此寻常渴,非三消证。”②指自觉口中干燥少津但不欲饮水之症。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:“凡病人问其渴否,则曰口渴。问其欲汤水否,则曰不欲。
小便不利症之一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四。指与岁运气候有关的小便不利症。阳明司政,燥热加临而见发热烦渴,小便不利,右脉数大者,宜用知母石膏汤、清燥汤。少阴司政,火胜而见发热舌赤,小便不利,左脉数大者,宜用导
见《中国药用植物志》。为决明子之别名,详该条。
骨名。见《医宗金鉴·刺灸心法要诀》。又名柱骨。参见柱骨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