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太阳少阳并病

太阳少阳并病

病名。指太阳病证未解,而少阳病证已见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阳与少阳并病,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心下痞硬。”《景岳全书·伤寒典》:“如太阳先病发热头痛……后见耳聋胁痛,呕而口苦等证者,此太阳并于少阳也。”《医宗金鉴·订正伤寒论注》:“太阳与少阳并病,故见头项强痛,或眩冒,时如结胸,心下痞硬之证。……苟不知此,而以头项强痛为太阳之邪,目眩胸满为少阳之邪,发其汗,两阳之邪乘燥入胃,则发谵语。”《伤寒溯源集·并病证治第十六》:“头项强痛,太阳证也,眩冒,少阳肝胆病也。……邪在太阳则当汗,邪在少阳则禁汗,太阳与少阳并病,亦不可汗。既不可汗,则两经郁经之邪无可解之法,故当刺大椎第一间及肺俞肝俞。”亦可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,兼散表邪。慎不可峻汗或攻下。参并病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山蝴蝶

    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肺形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追风七

    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蓝布正之别名。详该条。

  • 阴包毒

    病名。见《外科启玄》卷七。又名阴包毒疮。指生于大腿内侧阴包穴之外痈。证治见大腿痈条。

  • 非风

    即类中风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非风一证,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。此证多见卒倒。卒倒多由昏愦,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,原非外感风寒所致。而古今相传,咸以中风名之,其误甚矣。故余欲易去中风二字……竟以非风名

  • 清暑益元散

    ①《症因脉治》卷四方。香薷、鲜藿香。以水煎汤调六一散。治热霍乱,湿热所胜,心腹绞痛,上吐下泻,烦闷扰乱,昏不知人。②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二。即四味香薷饮第一方,见四味香薷饮条。

  • 猴狲疳

    病名。见《疡科心得集》卷中。又名猴疳。由胎中感受遗毒所致。临症初生儿臀部焮肿溃烂,红赤无皮;重者可延及遍体,以上窍为甚。治疗:内服猴疳化毒丹。外用甘草水溻洗。并搽黄连油或青黛散敷之。类似胎传梅毒。

  • 肉螃蟹

    见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。为见血清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朱震亨

    【生卒】:1281~1358【介绍】:元代著名医学家。字彦修,又称丹溪。婺州义乌(今浙江义乌)人。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,三十岁后才开始学医。他遍走江苏、浙江、安徽各地访求名医,后从罗知悌学医,认

  • 肺蒸

    二十三蒸之一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虚劳骨蒸候》。详二十三蒸条。

  • 中指脉法

    诊小儿脉法。《幼幼新书》引《宝童》:“孩儿五七岁,五藏脉方现。中指两畔内,于中仔细看。左主五脏,右主热生惊,洪大主热,弦数主肝动风,七八至为息数和平。”临床可作辨证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