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太阴病

太阴病

病名。《伤寒论六经病之一。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,或寒邪直中,或内伤生冷所致。其特征是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,时有腹痛等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阴病脉证并治》:“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”《伤寒分经》卷三:“太阴为寒藏,其宜温之证为最多,非一方可尽,故曰,宜服四逆辈,则理中、真武、附子等汤,俱可随证用之矣。”《伤寒附翼·太阴方总论》:“其来由有三,有因表虚风寒自外入者;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;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。总不出于虚寒,法当温补以扶胃脘之阳,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。”一说,太阴病有阴阳虚实之分。《伤寒贯珠集》卷六:“然太阴为病,不特传经如是,即直中亦如是,且不特伤寒如是,即杂病亦如是,但有属阴属阳,为盛为虚之分耳。”《伤寒医诀串解》卷四:“太阴为湿土,纯阴之脏也,从阴化者多,从阳化者少。病入太阴,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?《伤寒论》云:腹满,吐食,自利,不渴,手足自温,时腹自痛是也,宜理中丸、汤主之,不愈宜四逆辈。病入太阴之邪从阳化,《伤寒论》云:发汗后不解,腹痛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是也。”从阳化,即指太阴病转为阳明病。参见六经病、伤寒、太阴经病太阴脏病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七神

    五脏中所藏的七种神态。《难经·三十四难》:“五脏有七神,……脏者,人之神气所舍藏也。故肝藏魂,肺藏魄,心藏神,脾藏意与智,肾藏精与志也。”

  • 足厥阴肝经

    十二经脉之。代号LR。《灵枢·经脉》:“肝足厥阴之脉。起于大指丛毛之际,上循足跗上廉,去内踝一寸,上踝八寸,交出太阴之后,上腘内廉,循股阴,入毛中,过阴器,抵小腹,挟胃、属肝、络胆,上贯膈,布胁肋,循

  • 胃管

    经穴别名。指中脘穴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载:“积聚坚大如盘,冷胀,灸胃管二百壮,三报之,穴在巨阙下二寸。”

  • 房中术

    古代的一种养生健身术,别称阴道,介绍男女性生活中的种种保健方法。此术汉代最盛,唐以后渐趋没落。现存最完整的房中术记载是《医心方》卷二十八。其他诸书也有散见,如《千金方》、《墨娥小录》、《遵生八笺》等。

  • 玉龙盘

    出清·赵楷《百草镜》。为白接骨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青崩

    病名。出《脉经》。指崩下之血为青色者,临床极少见。治疗参见血崩条。

  • 救急篇

    见寿世编条。

  • 原气

    亦称元气。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。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,由先天之精所化,故名。它发源于肾(包括命门),藏于丹田,借三焦之道,通达全身,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,为生化动力的泉源。《难经·三

  • 息胎

    胞衣不下的一种病理情况。宋·薛轩《坤元是保》:“恶血流入胞中,胞为血胀而不下,谓之息胎。”详胞衣不下条。

  • 马蹄

    见清·赵其光《本草求原》。为荸荠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