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女科歌诀

猜你喜欢

  • 疳肿胀

    病证名。疳疾兼见浮肿腹胀的证候。《婴童百问》:“疳肿胀者,虚中有积,其毒气交并,故令肚腹肿胀。由是脾复受湿,故令头面脚手虚浮是也。”如肺气不宣,脾失健运,则可伴有胸膈饱闷不舒,咳嗽气喘等。治以健脾化气

  • 戟叶半夏

    见《广西本草选编》。为水半夏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平补平泻

    ①指先泻后补的补泻方法。《神应经》:“……平补平泻,须先泻后补,谓之先泻邪气,后补真气。”②指调和气血,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。《针灸大成》:“有平补平泻,谓其阴阳而平也。阳下之曰补,阴上之曰泻。但得内外

  • 红石薯

    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为糯米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手太阴经筋病候

    病证名。又名仲冬痹。十二经筋病候之一。《灵枢·经筋》:“手太阴之筋……其病,当所过者支转筋,痛甚成息贲,胁急吐血。治在燔针劫刺,以知为数,以痛为输。名曰仲冬痹也。”

  • 水逆

    病名。出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。太阳中风,发热,心烦,渴欲饮水,如水入即吐,称为水逆。因内有伏饮所致。宜通阳利水,用五苓散。《伤寒论条辨》卷一:“伏饮内作,故外者不得入也。盖饮亦水也,以水得水,

  • 七情泻

    病证名。指因情志刺激过度所致的泄泻。《医学入门·杂病》:“七情泻腹常虚痞,欲去不去,去不通泰。”《景岳全书·泄泻》:“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,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,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,此肝脾二脏之病也

  • 蟋蟀癞

    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。由疠风毒邪内盛所致。其症形如蟋蟀在人体内钻啮百节,诸窍皆欲出血,日久额烂鼻朽,口唇毁裂,牙齿脱落,瘫痪难动。相当于瘤型麻风晚期。

  • 目闭不开

    病症名。出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多为胞睑受邪的证候。《张氏医通》卷八:“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,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纲,热则筋纵目不开,助阳和血汤;然又有湿热所遏者,则目胞微肿,升阳除湿防风汤;真阳不能上升者,

  • 桑麻丸

    即扶桑丸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