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医官职称,设于太医署、尚药局中,各4名。
病名。①出《金匮要略·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》。即妊娠腹痛。详该条。②指胎漏。《诸病源候论》:“漏胞者、谓妊娠数月,而经水时下。……冲任气虚,则胞内泄漏,不能制其经血,故月水时下,亦名胞阻。”
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。《灵枢·忧恚无言》:“颃颡者,分气之所泄也。”
见尚论篇条。
病证名。出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。指唇肿粗厚。
即艾条灸,见该条。
见《岭南草药志》。为小飞扬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实用中草药》。为臭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治则之一。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王冰注:“火郁发之,谓汗令疏散也。”火郁,指热邪郁而内伏;发,发泄、发散。如温热邪至气分,症见身热、心烦,口渴无汗,舌苔粗黄,须辛凉透达,使病人微汗,则气分热邪可以
六畜痫之一。即鸡癫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五:“鸡痫之为病,摇头反折,喜惊自摇。灸足诸阳各三壮。”参见六畜间、鸡癫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