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小便黄赤

小便黄赤

证名,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指小便颜色较正常时黄,甚至带红色,有寒热虚实之辨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卷七:“小便黄赤,实热病也。凡脏腑皆能为之,而下焦更甚。经曰:肝热病者,小便先黄。宜火府丹。又曰:胃气盛,则身以前皆热,消谷善饥,溺色黄。宜凉胃汤。此二条言肝胃有实热,故黄赤也。又曰肺气虚肩背痛寒,少气不足以息,溺色变。宜加味补中益气汤。又曰冬脉不及,令人清脊痛,小便变。宜温肾汤。此二条言肺肾虚寒,故黄赤也。……又曰:中气不足,溲便为之变。宜加味补中益气汤。此一条言脾家虚,故黄赤也。又曰:小便黄者,小腹中有热也。此则言下焦之热,不可不清之利之者,宜四苓散。然下焦之热,岂但是哉,或由肾虚有火,宜补阴丸;或由膀胱蓄热,宜葵子汤;亦或由小肠燥结,宜赤茯苓汤。固当分别治之。”如肝热溺赤,尿频涩痛,时觉凛凛,或发寒热,宜龙荟丸;阴虚火旺而溺赤者,咽干口燥,口舌碎痛,心烦失眠,舌红,脉细数,宜黄连阿胶汤肾气虚寒,小便赤,足胫逆冷,脉涩,宜附子四逆汤黄疸泄泻鼓胀水肿多汗热淋等,小便皆可见黄赤,详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一月经再行

    病证名。指一月经来二、三次而言。多因气虚、血热所致。《叶氏女科证治》:“性躁多气伤肝,而动冲任之脉,宜服九味四物汤(四物汤加人参、柴胡、黄芩、黄连、甘草),兼服滋阴丸(知母、黄柏)。如误服辛热药物致经

  • 枪头菜

    见《东北植物药图志》。为苍术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孔穴

    即腧穴。晋·皇甫谧撰《针灸甲乙经》,称引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》;后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又载:“凡孔穴在身,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,表里往来,各有所主。”参见腧穴条。

  • 子母痔

    病名。指大小不等的痔核同时存在。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七:“子母痔一大一小。”宜内服槐角地榆丸,外涂药膏或熏洗患部。参见痔条。

  • 狐疝风

    古病名。出《素问·四时刺逆从论》。多由厥阴肝脉积气攻窜所致。《类经》卷十七:“疝在厥阴,其出入上下不常,与狐相类,故曰狐疝风。此非外入之风,乃以肝邪为言也。”参见风疝、狐疝条。

  • 成全郎

    宋代医官职称。隶属翰林医官院,其位在大夫之下,官阶从七品,系以原军器库副使改任本官职。参见翰林医官院条。

  • 蜒蚰

    出《救急方》。为蛞蝓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退思庐医书四种合刻

    丛书名。严鸿志辑。刊于1921年。内容多为《感证辑要》、《女科证治约旨》、《女科精华》、《女科医案选粹》。

  • 吴瑞甫

    【生卒】:1871~1951【介绍】:字锡璜,号黼堂。福建同安人。早年习儒,光绪间(1875~1908)中举人,授广西候补知县。家世业医,已历七代。其祖父以词章之学无补于世,勉其继承家学,乃受其父吴筠

  • 瓦参

    见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土人参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