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小儿惊痫

小儿惊痫

病证名。①小儿痫证之因惊而发者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五:“惊痫者,起于惊怖大啼,精神伤动,气脉不定,因惊而发作成痫也。”②发搐轻证和重证的混称。《小儿卫生总微论方》:“小儿惊痫者……轻者,但耳热面赤,睡眠不安,惊惕上窜,不发搐者,此名惊也;重者上视身强,手足拳,发搐者,此名痫也。”③惊怖与外邪所入引起的发搐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惊痫,因血气盛实,脏腑生热,或惊怖大啼,精神伤动,外邪所入为之,其病在心,心主惊,验其症,忽然叫声发搐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豹文刺

    古刺法名。五刺之一。《灵枢·官针》:“豹文刺者,左右前后针之,中脉为故,以取经络之血者,此心之应也。”指于患部前后左右的血脉针刺出血的刺法。以其针时出血,痕若豹纹,故名豹文刺。因心主血脉,故本法应心而

  • 伏针伏灸

    针灸术语。指在盛夏的三伏天进行针灸治疗。民间习以此时治疗哮喘、老年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。

  • 黄公兴

    【介绍】:南北朝时期梁代医家。著有《脉经》6卷,已佚。

  • 折伤

    病证名。见《折伤薄》。即骨折。详该条。

  • 猝痖

    病证名。见《素问玄机原病式·火类》:“暴瘖,猝痖也。”即暴瘖。详该条。

  • 金镞科

    古代医学分科之一。参见金疮肿科条、十三科条。

  • 间日子母

    间日疟的俗称。见《医略十三篇》卷九。详子母疟条。

  • 伤湿

    受湿邪所伤而发病。分外感湿邪、湿浊内阻肠胃。参湿气条。

  • 蛇头疔

    病名。指疔之一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二。又名蛇眼疔,天蛇毒、调疽。生于手指尖,形似蛇头,故名。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八强调:蛇头疔发自指端筋骨、根深毒重,天蛇毒发自指端肌肉、其毒稍轻。即脓性指头炎。证治见指疔

  • 足跗发

    病名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四。即脚发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