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俗称搅肠痧、斑痧、乌痧胀。指突然腹中绞痛,吐泻不得的疾患。多因冷气搏于肠胃,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,闭塞经隧,气滞血凝,中气拂乱所致。《诸病源候论·干霍乱候》:“干霍乱者,是冷气搏于肠胃,致饮食
证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又名青黄凸出。系指眼之“风轮破碎,内中膏汁叠出也。不治者,甚则膏尽珠”(《证治准绳》),以致失明。参见蟹睛条。
病名。见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六。谓病发则瞳神之色“若蓝靛之合藤黄者,绿风也”(清·黄庭镜《目经大成》卷二)。即绿风内障。详该条。
(1)见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。为山药之别名。(2)见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。为石南藤之别名。各详该条。
十三鬼穴之一。出《针灸大成》。即曲池。参鬼臣条。
即肌腠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陷脉为痿,留连肉腠。”详肌腠条。
见《海南植物志》。为猪笼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为狗舌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南方草木状》。为睡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花镜》。即辣椒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