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见《陈素庵妇科补解》。即胎萎不长。详该条。
见《疫喉浅论》。即竹茹石膏汤第二方,见竹茹石膏汤条。
指人体阳气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:“故阳气者,一日而主外,平旦人气生。”见阳气条。
书名。明·李中梓撰,清·尤乘增辑。2卷。刊于1667年。全书分列中风、虚劳、噎膈等十二种病证,各证摘录历代医书,分析病机、病因、症状、治法及处方。有论有方,以论为主。本书收入《士材三书》中。
篇名。出《慎斋遗书》卷十。该书把口腔与咽喉病并为一篇,称为喉口。
古病名。又称注病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诸注候》。即疰病。详疰条。
《素问》篇名。玉机,含有珍重之意;真脏,指真脏脉。本文重视对真脏脉的论述,故名。内容包括五脏脉息与四时的变化,脉的胃气,疾病的传变,五脏的虚实等。其中尤以论脉为重点,指出脉息的变化,取决于胃气,有胃则
指咽后壁上的后鼻道,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必经通路,相当于鼻咽部。足厥阴肝经过此。《灵枢·忧恚无言》:“颃颡者,分气之所泄也……。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,颃颡不开,分气失也。”《类经》卷二十一:“颃颡
病名。古人指啼极无声为嗄,即嘶哑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。”
书名。清·汪昂撰。刊于1694年。系《本草备要》与《医方集解》的合刊本。各见本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