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枸骨叶

枸骨叶

《中国药典》:枸骨叶

药材名称枸骨叶

拼音Gǒu Gǔ Yè

英文名FOLIUM ILICIS CORNUTAE

别名功劳叶、羊角刺、老鼠刺、猫儿刺、六角茶、六角刺、八角刺、鸟不宿、鹅掌簕、苦丁

来源本品为冬青科植物枸骨Ilex cornuta Lindl. ex Paxt.的干燥。秋季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
性状本品呈类长方形或矩圆状长方形,偶有长卵圆形,长3~8cm,宽1.5~4cm。先端具3枚较大的硬刺齿,顶端1枚常反曲,基部平截或宽楔形,两侧有时各具刺齿1~3枚,边缘稍反卷;长卵圆形叶常无刺齿。上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,有光泽,下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。叶脉羽状,叶柄较短。革质,硬而厚。无臭,味微苦。

鉴别本品叶片近基部横切面:上表皮细胞类方形,壁厚,外被厚的角质层,主脉处有单细胞非腺毛;下表皮细胞略小,可见气孔。栅栏组织为2~4列细胞,海绵组织疏松;主脉处上、下表皮内为1 至数列厚角细胞。主脉维管束外韧型,其上、下方均具木化纤维群。叶缘表皮内常依次为厚角细胞及石细胞半环带,再内为木化纤维群;叶缘近叶柄处仅有数列厚角细胞,近基部以上渐无厚角组织。叶缘表皮内及主脉处下表皮内厚角组织中偶有石细胞,韧皮部下方的纤维群外亦偶见。薄壁组织及下表皮细胞常含草酸钙簇晶。

性味苦,凉。

归经归肝、肾经。

功能主治清热养阴,平肝,益肾。用于肺痨咯血,骨蒸潮热,头晕目眩;高血压。

用法用量9~15g。

贮藏置干燥处。

备注(1)苦丁:枸骨的嫩叶,在清明前后采摘,水泡后晒干,泡茶喝治头痛、解热。江浙一带销售的苦丁茶为此种,四川、广西与此有区别。

摘录《中国药典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枸骨叶

药材名称枸骨叶

拼音Gǒu Gǔ Yè

别名猫儿刺(《纲目》),枸骨刺(《本草汇言》),八角茶(《本草从新》),老鼠刺(《纲目拾遗》),老虎刺(《江苏植药志》),狗青竻(《江西中药》),散血丹、八角刺(《广西中药志》),羊角刺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
出处《本草拾遗》

来源为冬青科植物枸骨。8~10月采收,拣去细枝,晒干。

原形态枸骨(《唐本草》),又名:木蜜(陆玑《诗疏》),枢木(《本草经疏》),十大功劳(《本经逢原》)。

常绿乔木,通常呈灌木状。树皮灰白色,平滑。单叶互生,硬革质,长椭圆状直方形,长3~7.5厘米,宽1~3厘米,先端具3个硬刺,中央的刺尖向下反曲,基部各边具有1刺,有时中间左右各生1刺,老树上叶基部呈圆形,无刺,叶上面绿色,有光泽,下面黄绿色;具叶柄。花白色,腋生,多数,排列成伞形;雄花与两性花同株;花萼杯状,4裂,裂片三角形,外面有短柔毛;花瓣4;倒卵形,基部愈合;雄蕊4,着生在花冠裂片基部,与花瓣互生,花药纵裂;雄蕊1。核果椭圆形,鲜红色。种子4枚。花期4~5月。果期9~10月。

生境分部野生或栽培。分布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河南、广西等地。产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等地。

性状干燥叶呈长椭圆状直方形,长3~7.5厘米,宽1~3厘米,革质,卷曲,先端具3个硬刺,基部有两个硬刺,有的叶中间左右各具1刺,上面黄绿色,光泽,有皱纹,主脉凹陷,下面灰黄色或暗灰色,沿边缘具有延续的脊线状突起,叶柄短,常不明显。气无,味微苦。以色绿、无枝者为佳。

化学成分咖啡碱、皂甙、鞣质、苦味质。

药理作用①用离体豚鼠心脏灌流后,枸骨注射液(以乙醇、NaHSO2处理后之水溶液)有增加其冠脉流量、加强心收缩力的作用。

②避孕作用

枸骨的水及醇浸液或其他有关制剂给小鼠灌胃,皆可使之减少怀孕,抑孕率为80~100%;阴道涂片法证明,枸骨能使小鼠正常性周期发生改变,主要是使休息期延长,其次是超越或缩短动情期。枸骨叶的醇提物(绿色粉状物,有甙的反应)有避孕作用。组织切片未发现子宫及卵巢的病理变化,故认为是生理性避孕。

性味①《本草汇言》:"味苦,气凉,无毒。"

②《本草求真》:"苦,平。"

归经《本草汇言》:"入足厥阴、少阴经。"

功能主治补肝肾,养气血,祛风湿。治肺劳咳嗽,劳伤失血,腰膝痿弱,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。

①《本草拾遗》:"枝叶烧灰,淋取汁,涂白癜风。亦可作稠煎敷之。"

②《本经逢原》:"治劳伤失血痿软,能调养气血。"

③《本草从新》:"生津止渴,用叶代茶甚妙,祛风。"

④《中国药植志》:"枝叶:和以亦糖、红枣或乌枣同煎煮,补肝肾,健腰膝。"

⑤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跌打,洗风湿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~5钱;浸酒或熬膏。外用:捣汁或煎膏涂敷。

复方①治肺痨:枸骨嫩叶一两。烘干,开水泡,当茶饮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②治腰及关节痛:枸骨叶,浸酒饮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各家论述①《本草经疏》:"枸骨,《本经》不载气味所主,然观陈藏器所云,应是苦寒无毒。气味俱阴,入肝入肾之药也。惟其入肝,故主白癜风,盖肝为风木之位,藏血之脏,血虚则发热,热甚则生风,苦寒能凉血清热,故主之也。其补腰膝令健者,腰为肾之府,肾虚则湿热乘之,而腰膝不利;又肾为作强之官,虚则热而软,故其性欲坚,急食苦以坚之。此药味苦入肾,正遂其欲坚之性耳;肾气既实,则湿热自除,而腰膝自健矣。""秘方取其汁煮饮,治痰火甚验。盖痰火未有不因阴虚火炎,上灼乎肺,煎熬滓液而成。此药直入足少阴经,补养阴气,则痰火自消,为釜底抽薪之意也。兼能散风毒恶疮。昔有患杨梅结毒,已三十年,服此药,疮愈而颜色转少,皆借其清热凉血之功耳。"

②《本经逢原》:"枸骨,《本经》、诸家《本草》皆误列’女贞’条下,味苦甘平,有补中安五藏,养精神,除百病之功,皆指枸骨而言。女贞至阴之物,安有如上等治乎?今每用数斤,去刺,入红枣二、三斤,熬膏蜜收,治劳伤失血痿软,往往获效,以其能调养血气,而无伤中之患也。"

备注本品在大部分地区作十大功劳叶使用,参见"十大功劳叶"条。又江苏、浙江、北京等地所用的苦丁茶,亦为枸骨的叶,参见"苦丁茶"条。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铜锤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铜锤药材名称小铜锤拼音Xiǎo Tónɡ Chuí别名铜锤草、美形金纽扣、细麻药、小麻药、过海龙、黄花草、遍地红、乌龙过江来源菊科金纽扣属植物美形金纽扣Spi

  • 山黄杨子

    药材名称山黄杨子拼音Shān Huánɡ Yánɡ Zǐ来源药材基源:为黄杨科植物黄杨Buxus sinica (Rehd.et Wils) M.Cheng 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uxus s

  • 栗树皮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栗树皮药材名称栗树皮拼音Lì Shù Pí别名栗树白皮(《唐本草》)。出处《食疗本草》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树皮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栗子"

  • 红根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根药材名称红根拼音Hónɡ Gēn别名小独脚莲、长虫包谷、见血飞来源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红根南星Arisaema calcareum H. Li,以根状茎入药。全年可采

  • 鸢根

    药材名称鸢根拼音Yuān Gēn别名鸢头、扁竹根、赤利麻、土知母、冷水丹、蛤蟆跳缺、蓝花矮陀、九把刀、搜山虎、下搜山、蓝七、天蜈蚣、下山虎、摇痕七、勒马回阳、中搜山、土田七、乌七、蛤蟆七、青蛙七、蜞马

  • 凤尾参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凤尾参药材名称凤尾参拼音Fènɡ Wěi Shēn别名追风箭、公鸡花根、互叶凤尾参、凤尾马先蒿来源玄参科马先蒿属植物江南马先蒿Pedicularis henryi Max

  • 癣草

    药材名称癣草别名珠子草、水茎、豌豆仁草来源大戟科癣草Euphorbia peplus L.,以全草入药。生境分部福建。性味苦,寒。有毒。功能主治杀虫,解毒。主治癣疮。用法用量鲜草捣烂敷患处。摘录《全国

  • 茶绒

    药材名称茶绒别名指叶蒿来源菊科艾属植物牛尾蒿Artemesia subdigitata Mattf.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全草,鲜用或晒干。性味辛,温。功能主治止咳,化痰,平喘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。用法用

  • 野鸡脑

    药材名称野鸡脑拼音Yě Jī Nǎo别名雉鸡脑、山鸡脑来源雉形目雉科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 L.,以脑入药。生境分部全国各地。功能主治治冻疮。用法用量搅匀涂。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

  • 臭山牛蒡

    药材名称臭山牛蒡拼音Chòu Shān Niú Bànɡ来源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山牛蒡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nurus deltoides (Ait.) Nadai [Ono-pord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