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梵天花

梵天花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梵天花

药材名称梵天花

拼音Fàn Tiān Huā

别名三角枫、三合枫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藕头婆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犬跤迹、犬跤爪,野茄、破布勒、假肉花、虱麻头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五龙会、粘花衣、假棉花(《闽东本草》),野棉花、野棉桃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,地棉花、八大锤、七姐妹(《江西草药》),山棉花棉花肾、狗脚迹、红野棉花、野木棉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,乌云盖雪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
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
来源锦葵科植物梵天花全草。夏、秋采,去根,晒干。

原形态直立半灌木,有分枝,高约1米,枝条密生星状短柔毛。叶互生,长2~7厘米,宽1~6厘米,通常3~5深裂,裂口深达中部以下,裂片倒卵形或菱形,顶端1枚裂片于基部收缩变窄,边缘有小锯齿。花腋生、单生或稍丛生;副萼5裂,裂片三角形;花萼5裂,两者均被星状毛;花瓣5。粉红色,椭圆形,基部连合与雄蕊管合生:雄蕊合生,花丝连合成管状,花药紫红色;雌蕊1,花柱先端10裂,红色。蒴果扁球形,直径约1厘米,分果丬5,具钩状刺毛。花期夏至冬季。

生境分部生于山野、路边、荒坡或灌丛中。分布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等地。产广东、福建,湖南等地。

性状干燥全株长20~50厘米,茎粗约3~7毫米,圆柱形,棕褐色,幼枝暗绿色至灰青色;质坚硬,纤维性,木部白色,中心有髓。叶通常3~5深裂,裂片倒卵形或菱形,灰褐色至暗绿色,微被毛;幼叶卵圆形。蒴果腋生,扁球形,副萼宿存,被毛茸和倒钩刺,果皮干燥厚膜质。

化学成分叶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、有机酸。

性味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甘,温。"

②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"味淡微甘,性凉。"

功能主治祛风解毒。治痢疾,疮疡,风毒流注,毒蛇咬伤。

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治风损。"

②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祛风除湿,消炎解毒。治风毒流注,疯狗咬伤。"

③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"消炎消肿,凉血解毒。主治痢疾,腹泻,疖肿,狂犬病,毒蛇咬伤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鲜者1~2两。外用:捣敷。

复方①治风毒流注:梵天花四两,羊肉八两。酌加酒水各半炖三小时服,日一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
②治毒蛇咬伤:梵天花鲜叶捣烂,浸米泔水洗之,以渣敷伤口。(《褐建中草药》)

③治痢疾:梵天花三至五钱,水煎服。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梵天花

药材名称梵天花

拼音Fàn Tiān Huā

英文名Herb of Procumbent Indian Mallow

别名三角枫、三合枫、香港野棉花、犬跤迹、犬跤爪、野茄、破布勒、假肉花、虱麻头、五龙会、粘花衣、假棉花、地棉花、八大锤、干下槌、小桃花、小痴头婆、铁包金、乌云盖雪、野棉花、山棉花棉花肾、红野棉花、小号山棉皮、野木棉拦路虎狗脚迹

出处出自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rena procumbens L.[U.sinuata L.]
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全草,洗净,除去杂质,切碎,晒干。

原形态梵天花 小灌木,高约80cm。枝平铺,小枝被星状绒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4-15mm,被绒毛;托叶钻形,长约1.5mm,早落;下部的叶轮廓为掌状3-5深裂,裂口深达中部以下,圆形而狭,长1.5-6cm,宽1-4cm,裂片菱形或倒卵形,呈葫芦状,先端钝,基部圆形至近心形,具锯齿,两面均被星状短硬毛,上部的叶通常3深裂。花单生或近簇生,花梗长2-3mm;小苞片长约7mm,基部合生,疏被星状毛;萼较短于小苞片或近等长,卵形,尖头,被星状毛;花冠淡红色,花瓣长10-15mm;雄蕊柱无毛,与花瓣等长。果球形,直径约6mm,具刺和长硬毛,刺端有倒钩。种子平滑无毛。花期6-9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小灌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

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。可在空旷地和稍荫蔽的环境生长,也可在肥沃或贫瘠的地方生长。但在土质疏松、肥沃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。

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花期较长,由夏季延至秋季,应选择第一批开花的成熟饱满果实留种。于春季3-4月播种育苗,将种子均匀撒播到苗床上,覆土2cm,播后盖草、浇水。幼苗出土后,于早、晚逐步揭去盖草,当苗高15cm,按行株距30cm×30cm开穴移植。幼苗适当带上,每穴栽2-3株。种后浇足定根水。

田间管理 当具2-3片真叶时,追稀薄氮肥。定植后如遇天早,应在早晚浇水,并插树叶遮荫。成活后,每季度除草追肥1次,并进行培土。

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全株长20-50cm;茎粗3-7mm,圆柱形,棕黑色,幼枝暗绿色至灰青色;质坚硬,纤维性,木部门色,巾心有髓。叶通常3-5深裂,裂片倒卵形或菱形,灰褐色全暗绿色,微被毛;幼叶卵圆形。朔果腋生,扁球形,副萼宿存,破毛茸和倒钩刺,果皮干燥厚膜质。

化学成分叶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、有机酸。

性味甘;苦;性凉

归经肝;大肠经

功能主治祛风利湿;消热解毒。主风湿痹痛;泄泻;痢疾;感冒;咽喉肿痛;肺热咳嗽;风毒流注;疮疡肿毒;跌打损伤;毒蛇咬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;鲜品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复方①治风毒流注: 梵天花四两,羊肉八两。酌加酒水各半炖三小时服,日一次。 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②治毒蛇咬伤: 梵天花鲜叶捣烂,浸米泔水洗之,以渣敷伤口。 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③治痢疾: 梵天花三至五钱,水煎服。 (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)

各家论述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风损。

2.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祛风除湿,消炎解毒。治风毒流注,疯狗咬伤。

3.《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》:消炎消肿,凉血解毒。主治痢疾,腹泻,疖肿,狂犬病,毒蛇咬伤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鸡尾木

    药材名称鸡尾木别名箭毒木来源大戟科土沉香属植物绿背桂花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. var. viridis (Pax et Hoffm.) Merr.,以叶入药。

  • 凤尾猪鬃草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凤尾猪鬃草药材名称凤尾猪鬃草拼音Fènɡ Wěi Zhū Zōnɡ Cǎo别名旱明琼、云南虎尾蕨出处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来源为铁角蕨科植物云南铁角蕨的全草。秋季采收,晾干切段

  • 黄香薷

    药材名称黄香薷拼音Huánɡ Xiānɡ Rú别名香薷、寸薷出处《泉州本草》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香薷的全草。中秋前采收地上部分,晒干,或鲜用。原形态一年生直立草木.根须状。茎高10~

  • 拳参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拳参药材名称拳参拼音Quán Shēn英文名RHIZOMA BISTORTAE别名紫参、草河车、刀剪药、铜罗、虾参、地虾、山虾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拳参Polygonum bist

  • 结香

    药材名称结香拼音Jié Xiānɡ别名野蒙花、新蒙花来源瑞香科结香属植物结香E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.,以根与花入药。夏秋采根;春季采花,晒干或鲜用。性味甘,

  • 青棉花藤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青棉花藤叶药材名称青棉花藤叶拼音Qīnɡ Mián Huā Ténɡ Yè出处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青棉花藤的叶片。功能主治治多年溃烂疮毒

  • 紫萁苗

    药材名称紫萁苗拼音Zǐ Qí Miáo来源药材基源:为紫萁科植物紫萁的嫩苗或幼叶柄上的绵毛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smunda japonica Thunb.采收和储藏:春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原

  • 橙耳

    药材名称橙耳拼音Chénɡ ěr别名黄木耳来源药材基源:为银耳科真菌橙耳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emella cinnabarina(Mont.)Pat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,洗净,晒干。

  • 水麻叶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水麻叶药材名称水麻叶拼音Shuǐ Má Yè别名土甘草出处《贵州民间药物》来源为荨麻科植物冷水花的全草。秋后采。原形态一年生草本,全体无毛,高30~60厘米。叶对生

  • 李核仁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李核仁药材名称李核仁拼音Lǐ Hé Rén别名李仁、李子仁、小李仁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出处《吴普本草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种子。6~7月采收果核。洗净,击破外壳,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