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气痢

气痢

病证名。①指中气下陷致痢者。症见气短言微,面色白,下痢滑脱,所下之物不粘不臭,大便矢气而出。治宜温涩固脱。《金匮要略·呕吐下利病脉证治》:“气痢,诃黎勒散主之。”《医宗金鉴·订正金匮要略注》:“气利,……若所利之气不臭,所下之物不粘,则谓气陷肠滑,故用诃黎勒散以固肠,或用补中益气以举陷亦可。”②指气滞致痢者。症见下痢如蟹渤,秽臭稠粘,常伴腹部胀痛。治宜行气导滞消积为主。《医学入门》卷五:“气痢如蟹渤,拘急独甚,流气饮子古萸连丸六磨汤。”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六治气痢用牛乳荜拨煎服。③指冷气停于肠胃致痢者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七十七:“冷气停于肠胃间,致冷热不调,脾胃不和,腹胁虚满,肠鸣腹痛,便痢赤白,名为气痢。治宜厚肠胃,调冷热,益脾气,则痢当自愈。”参痢疾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胆虚气怯

    即胆气不足。详该条。

  • 寒热往来

    证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冷热病诸候》。亦称往来寒热。指忽寒忽热,寒与热互相往来,一天可发作数次。《类证活人书》:“往来寒热者,阴阳相胜也。阳不足则先寒后热,阴不足则先热后寒。”如见于伤寒发病过程中,多伴

  • 万寿仙书

    万寿仙书养生著作,4卷。明·罗洪先(达夫)传,清·曹若水增辑。刊于1832年。作者认为:导引术却病于未然,按摩驱病于已至。遂集神农、庄子、孙思邈等养生论述,介绍治心脾肝肾气法、八段锦坐功图诀、诸仙导引

  • 苦豆子草

    见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。即苦豆草,详该条。

  • 两焦

    指中焦上焦。《灵枢·五味论》:“酸入于胃,其气涩以收,上之两焦,弗能出入也。”

  • 子瘖(yin 音)

    病名。见王肯堂《胎产证治》。亦名身重瘖哑、哑胎、妊娠不语。指妊娠期间出现声音嘶哑,或不能发声的一种病症。《素问·奇病论》:“人有重身,九月而瘖。”因孕至八、九个月,胎儿长大,阻绝胞中之络脉,胞脉受阻,

  • 君火

    指心火。因心为君主之官,故名。《素问·天元纪大论》:“君火以明,相火以位。”君火居于上焦,主宰全身;相火居于下焦,温养脏腑,以潜藏守伏为宜。君火和相火在人体内,一主后天,一主先天,各安其位,共同维持机

  • 阑尾三号

    见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》(遵义医学院)。红藤60克,金银花、川楝子各15克,皂角刺、桃仁各9克,炙穿山甲6克。水煎服,日一或二剂,分二或四次服,症状、体征减轻后改为每日一剂,分二次服,在急性炎症消失

  • 早食

    食早餐的时候,即卯时。《素问·标本病传论》:“冬日入,夏早食。”

  • 太阳经证

    即太阳经病。见《伤寒医诀串解》卷一。详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