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指惊骇不安,躁动不宁之证。详惊、躁条。
证名。又称胃阴不足。指胃的阴液不足所出现的证候。见《类证治裁·脾胃》。多由胃热、胃火炽盛,或温热病耗伤胃阴所致。症见口干唇燥,嘈杂,干呕,饮食减少,或吞咽不利,食后胸膈不适,大便干结,舌红中心干,少苔
即发泡。详该条。
心包络的简称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字寿朋。休宁(今安徽休宁)人。精通医术,用药不拘于古方,疗效很高。后任郡医学提领。
见《金匮翼》卷二。荆芥穗二钱。为末,用生地黄汁调下。治风热入络,血溢络外,乍寒乍热,咳嗽口干,烦躁。
病名。出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指生于脐上七寸上脘穴之腹皮痈。证治见腹皮痈条。
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即蝉花,详该条。
见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。为赤皰之别名,详该条。
眼的部位名。见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乌珠属肝。即黑睛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