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张氏医通》卷十六。即竹叶汤第三方,见竹叶汤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银海精微》。即上胞下垂。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大全》。即腰俞。见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三。又名胞痹。详该条。
《痧胀玉衡》卷下方。又名二十九号升象方。苏木二两,白蒺藜、红花、玄胡索、桃仁各一两,独活三钱,五灵脂七钱,降香、姜黄、赤芍药各六钱,大黄五钱,乌药、三棱、莪术、陈皮、青皮、皂角刺、香附(酒炒)各四钱。
病证名,见《幼幼集成》。即春夏秋冬四季,气候变化失常引起的外感疾病。由于发病季节及所感受邪气不同,体质强弱差异,临床上常分为冬春感冒、夏令感冒和秋燥感冒,各详该条。
病名。痛同消。即三消。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三。详三消条。
证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八。又名白睛飞血,俗称铺红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一百零五:“飞血者,谓赤脉散于白睛之上是也。由肝藏气虚,为风热所乘,致血飘溢,散络白睛,势若飞驰,故谓之飞血。治法宜镇肝气,平心火
七怪脉之一。脉象沉实之极,如用指弹石的感觉。
病名。出《疡科心得集》中卷。即涌泉疽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