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狐惑

狐惑

病名。亦作狐。指因感染虫毒,湿热不化而致的以目赤眦黑、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一种疾患。《金匮要略·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》:“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。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。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。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;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。蚀于肛者,雄黄熏之。”又:“病者脉数,无热微烦,默默但欲卧,汗出,初得之三四日,目赤如鸠眼,七八日,目四眦黑。若能食者,脓已成也,赤小豆当归散主之。”多由湿热邪毒内盛所致。治宜清热化湿泻火解毒为主,兼用外治法。本病类似“口、眼、生殖器三联综合征。或谓本病系虫病之一种,又称病。《金匮要略心典》卷上:“狐惑,虫病。即巢氏所谓病也。默默欲眠、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,其躁扰之象,有似伤寒少阴热证,而实为之乱其心也。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有似伤寒阳明实证,而实为虫之扰其胃也。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者,虫之上下聚散无时,故其色变更不一,甚者脉亦大小无定也。”《金匮要略浅注》卷二:“狐惑之为病,虫病也。……虫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。”参见病、虫病条。亦有谓本病是牙疳下疳的古名者。《医宗金鉴》卷三十七:“狐惑,牙疳,下疳等疮之古名也。近时惟以疳呼之。下疳即狐也,蚀烂肛阴;牙疳即惑也,蚀咽腐龈,脱牙穿腮破唇。毒因伤寒病后,余毒与湿之为害也。或生斑疹之后,或生癖疾下利之后,其为患亦同也。其证则面色目眦或赤或白或黑,时时不一,喜睡目不能闭,潮热声哑,腐烂之处,秽气熏人。若胃壮能食,堪受攻病重药,或病之势缓,治多全也。”参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鱼首石

    见《浙江中药手册》。即鱼脑石,详该条。

  • 消中

    病名。出《素问·腹中论》。①又称痟中。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五十三:“吃食多而饮水少,小便少而赤黄者,痛中也。”②一名内消。《圣济总录》卷十三:“病消中者,不渴而多溲,一名内消。”③即中消。见《杂病源流犀烛

  • 酸五棱

    见《南宁市药物志》。为阳桃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肾经失血

    证名。指房室过度伤肾所致的失血。《不居集》卷十三:“肾经失血:肾主五液,因房劳而动血者,出于肾。”其症多伴见气喘咳嗽。或呕吐痰涎,面红,骨蒸盗汗,咽干,烦躁。甚者大吐大衄,失血不止,四肢厥冷,小便不利

  • 红葡萄

    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为五爪金龙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蒋达善

    【介绍】:参见蒋宗武条。

  • 香水花

    见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。为铃兰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疟痞

    病名。亦称疟母。见《鸡鸣录》。《症因脉治·疟母》:“即痰血痃癖也。疟久不愈,胸腹胁肋,有癥瘕痞癖,为患不瘥,此疟母之症也。”本症即慢性疟疾或疟疾反复发作所致的肝脾肿大。详见疟母条。参见痞条。

  • 真珠母丸

    见《杂病源流犀烛·脏腑门》卷六。即真珠丸,见该条。

  • 闭息

    气功术语。又称为闭气。主要是指练习停闭呼吸的耐久力。《养性延命录》:“正偃卧,瞑目握固,闭气不息于心中,数至二百,乃口吐气而出。”亦即在入静基础上,通过调息,减息,以至无息。无息,不是完全停止呼吸,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