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证治准绳·女科》卷五方。当归、川芎。为细末,每服二钱,水煎服。治产后头痛。
出《全幼心鉴》。即脐风。详该条。
经穴名。代号SP16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太阴脾经。位于腹部,当脐上3寸,旁开腹正中线3.5寸处。另说大横上2寸(《千金要方》);大横上3.5寸(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);大横上4寸(《针灸集成》);
【生卒】:约七世纪中叶【介绍】:唐代医家,一作大天和尚。和其他医家将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的医书共同编译为藏文《医学大全》,广为流传,是为藏医学史上最古的医学文献,已佚。该书对藏医学的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。
蛔虫的别称。《灵枢·厥病》:“心肠痛,恢作痛,肿聚,往来上下行,痛有休止,腹热喜渴,涎出者,是蛟蜻也。”张志聪注:“蛟蛕者,蚘虫也。”参见蛔虫病条。
见《陕西中草药》。为角蒿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《叶氏女科证治》:“形瘦多热多郁,血少气虚,宜服芩连四物汤,合开郁二陈汤。”
泛指四季不正常的气候。如冬天应寒而反暖,春天应暖而反寒等,影响人体的正常生命节律,助长某些病原物的致病作用,成为致病的直接或间接因素。
医案著作。又名《习医钤法》。5卷。明·陆岳及其子肖愚、孙祖愚撰。刊于1838年。内载一世医案66例;二世39例;三世63例;附陆氏自制各方。医案详载病状、病因及望、闻、问、切辨证过程,治疗能抓住主要病
病名。出《卫济宝书》卷上。为痈疽五发之一。因感受四时不正之厉气而生。发于手、足、掌心,或腰、腿、臀下伸缩动处(关节部位)。症见漫肿无头,色淡红,疼如痛风,憎寒发热,四肢沉重,烦渴等。初起宜万灵丹发汗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