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痰证

痰证

病证名。痰古作澹或淡。指痰浊停留体内的病症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已有寒痰热痰等名。《丹溪心法·痰十三》:“痰之为物,随气升降,无处不到。……凡痰之为患,为喘为咳,为呕为利,为眩为晕、心嘈杂怔忡惊悸,为寒热痛肿,为痞膈,为壅塞,或胸胁间漉漉有声,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,或四肢麻痹不仁。”《症因脉治·痰症》:“痰之为病,变化百出,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,薰蒸结聚而成。须分所兼之邪治之。”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五脏之病,虽俱能生痰,然无不由乎脾肾,盖脾主湿,湿动则为痰;肾主水,水泛亦为痰;故痰之化,无不在脾,而痰之本,无不在肾。所以凡是痰证,非此则彼,必与二脏有涉。”痰又与肺关系密切。故有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储痰之器”之说。由于痰浊停留部位、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,有风痰、寒痰、湿痰燥痰、热痰、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。详各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咽喉壅塞

    证名。多由外邪客于肺系。气机上下升降不利致咽喉呼吸不畅,壅塞难通。可见于多种咽喉疾病。

  • 卢复

    【介绍】:明代医生。字不远。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精医学、兼通佛学(大乘),撰述有《芷园臆草》、《医种子》,辑录有《神农本经》等书。其子卢之颐,也是当地名医。他们在医学上都表现了一定佛家思想的影响。

  • 意气功

    气功的一个流派,传岳飞得自汤阴大佛寺慈慧禅师。近代介绍,该功法始于王贤宾(1931年)所著《意气功详解》。设想将周身之气聚成球于心上,然后周游全身,复回心。全功用十分钟。据云有良好的防治疾病的作用。

  • 九牛藤

   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杜仲藤之别名,详杜仲藤条。

  • 风龋

    病证名,指齿龋而牙龈肿痛,齿缝出脓。《诸病源候论》卷二十九:“足阳明、足太阳之脉,并入于齿,风气入其经脉,与血气相搏,齿即肿痛,脓汁出,谓之风龋。”治宜消风镇痛,用赴筵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:良姜、

  • 索人衣

    见《江西草药》。为鬼针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通谿。指较小肌肉的会合处。《素问·气穴论》:“肉之小会为溪。”

  • 新生儿腹痛

    病证名。出《幼幼新书》卷二十八·伤泻第四。新生儿藏府怯弱,内受风冷,藏冷夜啼,胎寒腹痛。宜医局开胃丸(木香、蓬莪术、白术、人参、麝、芍药),乳前服。

  • 杜善方

    【介绍】:唐代医家。京兆(今陕西境内)医工,将药物按性味功用分类解释。删去重复,又附以诸药制使畏恶解毒相反相宜者为一类,撰《本草性事类》1卷,佚。

  • 辨证要略

    见南病别鉴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