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见《丹溪心法附余·风热门》。指风热壅盛所致的头痛。症见头痛而头目昏眩。治宜祛风清热,如羌活汤、芎芷汤等方。参见头痛条。
病证名。见《幼幼集成》。又名挟热痛。小儿热邪内积、气机不畅而致的腹痛。症见腹痛伴有面赤唇红,壮热烦躁、手足心热、多发于夜。治宜清热理气。用四顺清凉饮(白芍、当归、大黄、甘草)加青皮、枳壳,亦可针刺行间
指肝脾两脏功能失调,生理上,肝气疏泄条达,有助于脾气升发健运。若肝气郁结,失其疏泄之职,影响脾胃正常健运,可致肝郁脾虚;若肝气亢盛,则可横逆而侵犯脾土,称为肝木乘脾土,脾与胃相表里,一脏一腑,因而引致
出《本草图经》。为香薷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即仅有一个外口和内口在齿线以下,且管道分支少,走行较浅的肛漏。参见肛漏条。
五脏与五体相合,脾主要合于肉。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,肌肉丰满与消瘦,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。《素问·五藏生成篇》:“脾之合肉也,其荣唇也。”
病证名。本症多因脾胃被水湿所侵,或过伤乳食,或外感风寒暑湿邪气,导致脾运化失常而致;也有因体质虚弱,突受惊恐,影响气机升降失调;或因多食瓜果生冷,过服寒凉之药,以致耗损元气,脏腑虚寒;或因病久脾虚,脾
病名。指疔之一。出《疡医准绳》卷三。又名钉节天蛇,病蛇节、病茧、手指节发、蛀节疔。指疔生于手指中节,绕指俱肿者。证治见指疔条。
医学门径书。清·江涵暾(字笔花)撰于1824年。4卷。江氏字笔花;医镜,系取可供借鉴之义。卷1总论四诊八纲、伤寒、时疫诸症;卷2内科诸证、按脏腑分部辨证、用药、处方;卷3儿科;卷4妇科。均先论后方,内
①上臂。从肩到肘的部分。近代一般取此义。②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曲肱而枕之。”③上肢从肩到腕的部分。《医宗金鉴·正骨心法要旨》:“自肩下至手腕,一名肱,俗名肐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