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绞肠痧

绞肠痧

病名。①痧证之一。一名盘肠痧。《杂疾源流犀烛·痧胀源流》:“绞肠痧,心腹绞切大痛,或如板硬,或如绳转,或如筋吊,或如锥刺,或如刀刮,痛极难忍。轻者亦微微绞痛,胀闷非常,放血可愈。若不愈必审脉症何因,辨明暑秽食积血痰气阻治之。须连进数剂,俟其少安,方可渐为调理。此症多有放血不愈,不肯服药,遂致痧毒攻坏肠胃而死者。”本症右手脉伏宜放血,用宝花散沉香丸等。服下能熟睡即愈。如昏沉绞痛,口吐痰涎,宜先刺指头出血,用桃花散、冷砂仁汤调下,并散瘀汤加山豆根茜草金银花丹参、山查、菔子等药。如盘肠绞痛,脉俱伏,宜郁金散、棱术汤;或饮之稍愈后复绞痛非常,叫喊不已,宜大黄丸、紫朴汤。参见条。②即干霍乱。《症因脉治》卷四:“乾霍乱,即绞肠痧。”详干霍乱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胎前损身

    病症名。出凤林寺《女科秘宝》。指胎伤腹痛漏血,应按胎动不安治疗。如见面赤,口唇焦,指甲色黑者,为胎已死,可用兰石散下之(滑石粉适量,蜜半盅,麻油半盅,开水调服)。

  • 平旦

    指寅时。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:“平旦至日中,天之阳,阳中之阳也。”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:“心病者,……平旦静。”详十二时条。

  • 脊内俞

    经穴别名。出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。即中膂俞。见该条。

  • 推胃脘

    小儿推拿方法名。由喉部向下推至中脘穴,用治呕吐等症。《厘正按摩要术》:“推胃脘,由喉往下推,止吐;由中脘往上推,则吐。均顷蘸汤。”

  • 喉珠

    病名。《喉科种福》卷四:“此证小舌后垂红丝一根,下结一毬如花而塞喉……乃鼻中生红丝如发,悬黑皰如石榴,垂挂咽门,致碍饮食,如用刀即死。治以土牛膝根洗净入醋捣汁,从鼻孔灌入,丝断毬破,吐出恶血。”参见喉

  • 蚰蜒丸

    《疡医大全》卷十八方。蚰蜒虫不拘多少。焙干为末,枣泥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三钱,每清晨白开水送下。治瘰疬。

  • 劳风

    病证名。指劳力伤风所致的咳嗽。《素问·评热病论》:“劳风法在肺下。其为病也,使人强上冥视,唾出若涕,恶风而振寒,此为劳风之病。……咳出青黄涕,其状如脓,大如弹丸,从口中若鼻中出,不出则伤肺,伤肺则死也

  • 梗舌

    病名。“初生儿口中有如芦苇管之膜,裹定舌尖、舌根,叫做梗舌。”(成都中医学院《中医常用名词简释》)。也叫白膜裹舌。治宜将白膜刮去出血,以白矾末少许搽之。参见舌膜条。

  • 手下廉

    见下廉条。

  • 黑中无苔干燥舌

    舌中黑无苔而干燥。为津液受伤而胃有虚火之象,宜清热养阴生津(见《伤寒舌鉴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