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四川中药志》。即南五味子,详该条。
古时纺纱织线之针。《灵枢·九针论》:“二曰员针,取法于絮针。”
【介绍】:见翁藻条。
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昆明鸡血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古本康平伤寒论条。
见福建省晋江专区民卫组《中草药手册》。为费菜之别名,详该条。
针刺手法名。出明·徐凤《金针赋》。其法先进针至浅部(0.5寸左右),行紧按慢提九次,觉微热,再进针至深部(1寸左右),行慢按紧提六次,此为一度。必要时可反复施术。适用于先寒后热,虚中夹实之症。本法以补
出《世医得效方》卷十五。详见干血痨条。
证名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指吐出酸水之症。多因宿食、湿痰、热郁、停饮等所致。常兼见气闷饱胀,暖气腐臭等。治宜和中消食化痰,用曲术丸、八味平胃散、干姜丸等方;若从热化,则宜栀连二陈汤、咽醋丸。有因肝
见《广西中药志》。为岗松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