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肺炎喘嗽

肺炎喘嗽

证名。出《麻疹活人全书》。系小儿常见病。一年四季都可发生,尤以冬、春季节为多见,好发于婴幼时期。临床以热、咳嗽、呼吸急促为特点。在麻疹、感冒或其他疾病的过程中,由于先后天不足,如佝偻病,营养不良,亦易并发和继发。以寒温失常,外感风寒风温之邪为主要发病因素,而以风温之邪为多见。风寒仅见于初期,寒邪化热,故温热占其主要地位。肺为娇脏,性喜清肃,主呼吸。寒温之邪从口鼻而入,郁于肺经,轻则为咳,重则为喘。如因温邪化火,寒邪化热,炼液为痰,痰阻气逆,从而导致呼吸困难,产生气促。或因邪郁肺闭,气失宣通,气阻则血滞,故在气急鼻煽的同时,可伴见颜面、口唇、肢端等青紫发绀。心主血脉,肝为藏血之脏,在重证病例中,由于气闭血滞而发生心阳虚衰,肝脏肿大等危象。如因热毒炽盛,内陷营分血分者,可见昏迷抽搐等。若体虚邪恋,可使肺部病变迁延难愈。初期寒邪犯肺,宜辛温宣肺,用三拗汤;属温热者,则宜辛凉,用麻杏石甘汤;痰喘者,宜定喘涤痰,用定喘汤;毒热偏重,宜清热解毒,用三黄石膏汤。正虚邪盛,导致心阳虚脱者,宜回阳固脱,用参附汤。青紫郁血明显,肝脏肿大者,酌加丹参桃仁红花,以活血通络,化瘀生新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前胡丸

    ①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二十八方。前胡、赤茯苓、桃仁(麸炒)、陈皮、鳖甲(酥炙)、煨诃子各一两,木香、枳实(麸炒)、桂心、槟榔、半夏(汤浸七遍去滑,微炒)各三分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梧桐子大,每服十丸,生姜、

  • 鼻疽

    病名。出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。鼻疽生于鼻柱,属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。《疡医大全》卷十二:“初起鼻柱壅肿,两窍不通,焮痛。”多经过化脓而愈。治宜清热解毒,常以银花甘草汤加麦冬、花粉、赤芍、当归。如因

  • 痘疹金镜录真本

    参见痘疹金镜录条。

  • 斑脂翳

    病名。《证治准绳·杂病》:“其色白中带黑,或带青,或焦黄,或微红,或有细细赤脉绊罩。有丝绊者,则有病发之患。以不发病者论,大略多者粉青色,结在风轮边傍。大则掩及瞳神。掩及瞳神者,目亦减光。……其病是蟹

  • 走马牙疳风

    病名。《喉科心法》卷上:“生于上下牙根,初起疼痛腐烂,臭秽不堪,色黑坚硬,齿落穿腮。”详走马牙疳条。

  • 惊风内钓啼

    病证名。指小儿因惊风内钓而啼。《普济方》卷三百六十一:“夫惊风内钓啼者,阴阳两证:阴者起于吐之后,胃气虚弱,精神昏愦,嗞啀不宁,或不乳,项硬反张,手足瘈疭,内钓啼叫也;阳者起于身体发热,惊悸大哭,精神

  • 汗为心液

    详见汗条。

  • 心中风

    古病名。又名心脏中风。指风邪入中于心经而致的症候。主症为发热,不能起,或但偃卧不可倾侧等。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》:“心中风者,翕翕发热,不能起,心中饥,食即呕吐。”《诸病源候论·风病诸候

  • 悍气

    即卫气。《素问·痹论》:“卫者,水谷之悍气也。”卫气与同生于水谷的营气相比,其性刚悍,故称。

  • 阳明三急下

    指急性热病传至阳明腑实阶段的三种急下证。即《伤寒论·辨阳明病脉证并治》:“阳明病发热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”“伤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无表里证,大便难,身微热者,此为实也,急下之,宜大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