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本草纲目》。为七叶一枝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灵枢经》篇名。本文着重邪中脏腑和病形问题的讨论,故名。内容讨论了邪气中人的部位,有中阴、中阳、中脏、中腑的不同区别。并指出进行诊察时,应色、脉、尺肤三者合参,不可偏执。接着叙述了缓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
以感觉异常为表现形式的循经病理反应。其中以疼痛为主者称“循经性疼痛”;以其它异常感觉如麻、冷、热、痒、酸胀、蚁走样、吹风样或流水样感为主者称“循经性异感”。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异感,均属自发性循经感觉病
太医署教师职称。负责协助医博士的教学活动。官阶从九品上参见太医署、医博士条。
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黄鳝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石药尔雅》。即胡桐泪,详该条。
病人的形体与气机不协调的现象。例如某些消渴病患者,形体瘦弱,但胃火亢盛,多食善饥,烦躁易怒,表现气盛形虚;又如某些痰饮病患者,形体肥胖,但动则心悸气喘汗出,表现形盛气虚。这类形气不相称的病证,往往病情
诊断学专著。即《医宗金鉴》卷34。编者以四言歌诀的形式,简要地介绍中医望、闻、问、切四诊,末附修正《素问》脉位图及订正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。
解剖部位名。见《灵枢·肠胃》:“咽门重十两,广一寸半,至胃长一尺六寸。”俗称喉头。指在口腔之内,为饮食水谷之门,其下部与食道相连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六对咽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:“咽门者,肝胆之候。若藏热
见鱼腹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