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证名。见《傅青主女科》。亦名带下黑候。指妇女从阴道经常流出黑豆水色稠粘或稀、或腥臭的液体,也有在赤白带下中杂有黑色的,连绵不断。多因热盛熏蒸,伤及任脉带脉,肾水亏虚所致。治宜泻火清热,方用利火汤。参
七怪脉之一。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,且间歇时间不匀,如屋漏滴水之状。
见《中药志》。为石莼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植物学大辞典》。为自扣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【介绍】:见魏之琇条。
【介绍】:元代医生。生平不详。和赵大中合撰《订补风科集验方》二十八卷。
病名。①乳中结核之一种。见《外科活人定本》卷二。又名乳栗、奶栗。因肝气不舒、郁结而成。此核可随喜怒而消长,大小不等,形如鸡卵或呈结节状。质硬,多无痛感,无寒热,推之可移,不破溃,皮色不变。治宜舒肝解郁
见明目至宝条。
寒气结于大肠而出现便秘。常见于老人及病久体弱患者,症见纳差,腹部隐痛,大便秘结,口淡,舌白少苔,脉沉弦。治宜温下法。
见《东垣试效方》卷五。即助阳和血补气汤,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