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江西中药》。为败酱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伤科汇纂》卷三。即脱臼。详该条。
经穴别名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即中极,见该条。
指肌肉、脂肪肥厚的人。《素问·异法方宜论》:“西方者……其民华食而脂肥。”
书名。见《隋书·经籍志》。3卷(《通志艺文略》作2卷)。又名《桐君采药录》,已佚。佚文散见于《本草经集注》中。
太阳腑证之一。详伤寒蓄水证条。
病名。上唇所生须为髭。《疡医准绳》卷二:“髭疗生于髭中。”证治见疔疮条。
①经穴名,代号KI5。出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少阴肾经。足少阴之郄穴。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下1寸,跟骨结节前上方凹陷处。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支,并有胫后动脉的跟骨内侧支通过。主
脉学著作。1卷。元·滑寿约撰于1359年。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法,颇多独到的见解;继之阐析浮、沉、迟、数等29种脉象及其主病,后述妇人及小儿脉法。本书有清·周学海评注本,周氏于卷后附录诸脉条辨(出程文囿
见《卫生家宝产科备要》。即胞衣不下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