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脾虚证

脾虚证

脾气脾阳、脾阴不足所出现的各种证候。《脉经》卷二:“脾虚,……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。”《圣济总录》卷四十四:“脾虚,论曰脾象土,位处中焦,主腐化水谷,通行营卫,脾气和则可以埤诸脏,灌四旁。若虚则生寒,令人心腹胀满,水谷不消,噫气吞酸,食辄呕吐,霍乱泄利四肢沉重,多思气结,恶闻人声。”《本草经疏》:“脾虚十二证,饮食劳倦,伤脾发热,饮食不消化,属脾气虚伤食恶食停食,为恣饮汤水,或冷茶、冷酒所致。水肿属脾气虚,脾虚中满,属脾气虚,兼脾阴虚噎膈,属气血两虚,由于血液衰少,而非痰气壅逆所成。脾虚,属气虚健忘,属气血两虚;倦怠,嗜卧,属脾气不足;脾虚腹痛,按之则止,属血虚痞气,属脾气虚,及气郁所致。”方用养脾散、大理中丸等方。参见脾病脾虚寒等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骨火丹

    病名。出《诸病源候论》卷四十九。小儿丹毒之一。丹发初从臂起,色正赤转变为黑色,而见骨者。治宜以蒜捣烂厚敷患处。余治法见丹毒及附骨疽条。

  • 胃经

    足阳明胃经之简称。详该条。

  • 五劳所伤

    因劳逸不当,气、血、筋、骨活动失调而引起的五类劳损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篇》:“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立伤骨,久行伤筋,是谓五劳所伤。”

  • 胆郁

    郁证之一。《赤水玄珠》卷十一:“胆郁者,口苦,身微潮热往来,惕惕然如人将捕之。治宜柴胡、竹茹、干姜。”参见郁证条。

  • 痧痘集解

    书名。6卷。清·俞天池撰。刊于1727年。原名《痘科金镜赋集解》,后经于人龙重予整理补注编成本书。卷1~2《痘科金镜赋集解》,系《痘科金镜录》一书中11个歌赋的注释;卷3《痘疹杂说》、《疹痘秘旨》;卷

  • 跌蹶

    出《金匮要略浅注》卷八。即趺蹶。详该条。

  • 知热感度测定法

    以两侧同名井穴、背俞对热源的敏感差异测知脏腑、经络虚的方法。一般以点燃的缐香为热源,置于穴上固定高度或有节律的上下雀啄,测定病人感到烫热时所需时间,然后比较两侧读数,高者为虚,低者为实。

  • 催生

    指服药以助产母之正气,令儿速生之法。杨子建《十产论》:“催生者,言欲产时,儿头至产门,方服药催之。或经日久产,母困倦难生,宜服药以助其血气,令儿速生。”

  • 向阳花根

    见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。为向日葵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目中昏

    病证名。谓于正午目视昏矇,“乃痰之所作也。在巳午时,真阳之气火胜,心胜肺,肺壅痰灾,时复浑浑而昏也”(葆光道人《眼科龙木集》)。治宜涤痰为主,用局方辰砂化痰丸或局方玉壶丸加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