证名。见《症因脉治》卷三。指多食膏粱厚味,积湿成热所致的三消症。热熏于肺为上消,症见烦渴引饮,用清肺饮。热积于胃为中消,症见烦热多食,食下则饥,口臭,用清胃汤加干葛。热流于下为下消,症见小便频数,如膏
即片子癀,见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经效产宝》。又名产后血奔。因产后虚火上炎,恶露未尽,随火逆上以致余血奔心所致。症见心中异常烦闷,口渴不已。治宜通瘀降火。方用三合汤合芎归汤。若见心中虚热烦闷,气欲绝,方用大枣、茯苓、生姜、甘
病名。出《医宗金鉴》卷六十三。即颏痈。见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疡医大全》卷十八。即环项发。见该条。
病名。系指口内生瘤,其根蒂较长者。《疡医大全》卷十四:“口内生肉球,有根线长五寸余,吐球出方可饮食,以手轻捻痛彻至心。”治宜疏风泻火,活血凉血。可选用黄芩、丹皮、红花、僵蚕、赤芍、乳香、没药等煎服。或
见《广州植物志》。为荷苞花之别名,详该条。
《医宗金鉴·外科心法要诀》卷六十六方。橘叶二十片,栝蒌半个或一个,川芎、黄芩、栀子、连翘、煅石膏、柴胡、陈皮、青皮各一钱,生甘草五分。水煎,食远服,渣再煎服。治外吹乳,寒热已退而肿未消者。
见《云南中草药选》。为黑骨头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出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三。又名发臂毒。系生于肘后之肿毒。在肘后内侧者称内肘毒;在肘后外侧者称外肘毒,均由风火郁结,气血凝结而成。证治参见无名肿毒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