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虚胀

虚胀

胀病之一。见《医宗必读·水肿胀满》。有气虚血虚之分。《张氏医通·腹满》:“有气虚不能裹血,血散作胀,必其人大便不坚,或时结时溏,溏则稍减,结则渐加,小便清利,甚则浑白如泔,其脉缓大而滞,气口益甚。不可用辛温耗气之药,宜四君子去白术木香泽泻当归、芍药,以固其气中之血。有血虚不能敛气,气散作胀,必其人烦热便躁,小便黄数,其脉浮数而弦,人迎尤甚。慎不可用苦寒伤胃之药,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、煨姜,以和其血中之气。”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》:“治胀当辨虚实。……第凡病肿胀者,最多虚证。若在中年之后,及素多劳伤,或大便溏滑,或脉息弦虚,或声色憔悴,或因病后,或因攻击太过而反致胀满等证,则皆虚损之易见者也。诸如此类。使非培补元气,速救根本,若虚在脾肺者,宜四君子汤归脾汤之类主之。若脾虚兼寒者、宜理中汤温胃饮五君子煎。若脾虚兼痰者、宜六君子汤。若肾虚兼痰者,宜金水六君煎。若虚在肝肾者,宜六味地黄汤。若肾虚兼寒者,宜理阴煎,或八味地黄丸,甚者加减《金匮》肾气汤主之。”参见胀病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不食

    证名。指食欲减退,甚则不欲饮食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:“太阳司天,……湿气变物,水饮内稸,中满不食。”参见不能食条。

  • 热灼肾阴

    指肾阴液被热邪所消耗的病变。多发生在温病后期。症见低热、手足心灼热、口齿干燥、耳聋,舌光绛干瘦,脉细数或虚数等。

  • ①五脏之一。与小肠相表里。主神明,是精神、意识、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,对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起领导作用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:“心者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”《灵枢·邪客》:“心者,五脏六腑之大主也

  • 韩隐庵

    【介绍】:唐代医生。蜀(今四川)人。生平欠详,其医术传给沈应善。

  • 血分热

    详血热条。

  • 蜂子

    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即蜜蜂子,详该条。

  • 客气

    ①运气术语。出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又名客运。指天气,即在天的三阴三阳之气。它们又各分主司天之气、在泉之气及左右四间气,构成客气六步运动的方式,每步各主60日另87.5刻,但对气候的影响仍以司天在泉

  • 经史证类大观本草

    见大观本草条。

  • 卒忤

    古病名。即中恶。《圣济总录·诸注门》:“论曰,志弱心虚,精神失守,忤犯邪恶,令人心腹暴痛,闷乱如死,无所觉知,故曰中恶,又曰卒忤。盖阴阳否隔,气道厥逆,上下不通,阳气散乱,故令不知人也。气还则生,不还

  • 眼偏视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太平圣惠方》卷三十三。即目偏视。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