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材>酸模

酸模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酸模

药材名称酸模

拼音Suān Mó

别名菠菜、野菠菜、酸溜溜、牛舌头棵、水牛舌头,田鸡脚

来源蓼科酸模属植物酸模Rumex acetosa L.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收,晒干。

性味酸、苦,寒。

功能主治凉血,解毒,通便,杀虫。用于内出血,痢疾,便秘,内痔出血;外用治疥癣,疔疮,神经性皮炎,湿疹。

用法用量3~5钱;外用适量,捣汁或干根用醋磨汁涂患处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酸模

药材名称酸模

拼音Suān Mó

别名须,薞芜(《尔雅》),山大黄、当药(《本草拾遗》),山羊蹄、酸母(《纲目》),牛耳大黄、酸汤菜、黄根根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酸姜、酸不溜、酸溜溜(《东北药植志》),莫菜、酸木通《中国土农药志》),鸡爪黄连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,田鸡脚,水牛舌头、大山七(《湖南药物志》)。

出处本草经集注

来源为蓼科植物酸模。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达1米。根肥厚,黄色。茎直立,通常不分枝,无毛,或稍有毛,具沟槽,中空。单叶互生;叶片卵状长圆形,长5~15厘米,宽2~5厘米,先端钝或尖,基部箭形或近戟形,全缘,有时略呈波状;茎上:部叶较窄小,披针形,无柄且抱茎;基生叶有长柄;托叶鞘膜质,斜形,后则破裂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花序顶生,狭圆锥状,分枝稀,花数朵簇生;雄花花6,椭圆形,排为2轮,内轮花被片长约3毫米,外轮稍狭小,雄蕊6,花丝甚短;雌花的外轮花被反折向下紧贴花梗,内轮花被直立,花后增大包被果实,径约5毫米,圆形,全缘,各有一不明显的瘤状突起,子房三棱形,柱头画笔状,紫红色。瘦果圆形,具三棱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5~6月。果期7~8月。

本植物的叶(酸模叶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
生境分部生长于路边、山坡及湿地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
化学成分根含鞣质7.6~27.5%,大黄酚甙19.3毫克%及金丝桃甙。果实含槲皮素和金丝桃甙。

药理作用因含酸性草酸钾及某些酒石酸,故有酸味,有时因草酸含量过多而致中毒,文献上曾有小儿食酸模叶而致死的报告。其水提取物有抗真菌(发癣菌类)作用。

性味酸,寒。
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酸。"
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味酸,凉,无毒。"

③《纲目》:"微苦。"

功能主治清热,利尿,凉血,杀虫。治热痢,淋病,小便不通,吐血,恶疮,疥癣。
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疗疥。"

②《本革拾遗》:"主暴热腹胀,生捣绞汁服,当下痢。杀皮肤小虫。"
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小儿壮热。"

④《纲目》:"去汗斑,同紫萍捣擦数日即没。"

⑤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利便,解热,利尿,治五淋。"

⑥《本草推陈》:"治痢疾初起,里急后重,排便不畅时作轻泻剂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3~4钱;或捣汁。外用:捣敷。

复方①治小便不通:酸模根三至四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
②治吐血,便血:酸模一钱五分,小蓟地榆炭各四钱,炒黄芩三钱。水煎服。(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)

③治目赤:酸模根一钱,研末,调入乳蒸过敷眼沿,同时取根三钱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
④治疮疥:酸模根,捣烂涂擦患处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酸模

药材名称酸模

拼音Suān Mó

别名须、山大黄、当药、山羊蹄、酸母、牛耳大黄、酸汤菜、黄根根、酸姜、酸不溜、酸溜溜、莫菜、酸木通、鸡爪黄连、猪耳根棵、牛舌头棵、打锣锤、田鸡脚、水牛舌头、大山七、羊舌头、酸鸡溜、大黄药菜

出处出自1.《尔雅》郭璞注:芜似羊蹄叶细,味酢可2.《本草拾遗》:酸模叶酸美,小儿折食其英。叶似羊蹄。是山大黄

3.《日华子本草》:酸模,所在有之,生山岗上。状似羊蹄,叶小而黄,茎叶俱细,节间生子若茺蔚子

4.《纲目》:酸模,平地亦有,根、叶、花形并同羊蹄,但叶小味酸为异。其根赤黄色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酸模的根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mex acetosa L.
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达1m。根为肉质须根,黄色。茎直立,通常不分枝,无毛,或稍有毛,具纵沟纹,中空。单叶互生;叶片卵状长圆形,长5-15cm,宽2-5cm,先端钝或尖,基部箭形或近戟形,全缘,有时略呈波状,上面无毛,下面及叶缘常具乳头状突起;茎上部叶较窄小,披针形,具短柄,或无柄且抱茎;基生叶有长柄;托叶鞘膜质,筒状,破裂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花序顶生,狭圆锥状,分枝稀,花数朵簇生;雄花花被片6,椭圆形,排成2轮,内轮花被片长约3mm,外轮稍狭小;雄蕊6,花丝甚短;雌花的外轮花被片反折向下紧贴花梗,内轮花被片直立,花后增大包被果实,径约5mm,圆形,全缘,各有一不明显的瘤状突起;子房三棱形,柱头3,画笔状,紫红色。瘦果三棱形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路边、山坡及湿地。

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
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粗短,顶端有残留的茎基,常数条根相聚簇生;根稍肥厚,长3.5-7cm,直径l-6mm,表面棕紫色或棕色,有细纵皱纹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棕黄色,粗糙,纤维性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(图2)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:木柱层为3-4列木栓细胞,内含棕褐色物。皮层中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,壁较厚,微木化,孔沟及层纹明显,并可见类方形、不规则状或分枝状石细胞,胞腔较大,孔沟明显。韧皮部可见筛管群。形成展明显。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多个相聚,成放射状排列;木纤维成束。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、淀粉粒及黄棕色或红棕色物。

理化鉴别(1)取本品粉末0.1g,置具塞锥形瓶中,加乙醚10ml,浸渍10min,振摇,滤过。滤液加氢氧化钠试液,振摇,氢氧化钠液层显红色。(检查蒽醌)(2)取本品粉末少许,行微量升华,置显微镜下可见黄色针状、羽状或棱形结晶。滴加氢氧化钠试液,结晶溶解,溶液显红色。(检查蒽醌)(3)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0.1g,加甲醇5ml,浸渍20min,振摇,滤过,滤液作供试品溶液。另取大黄酚、大黄素甲醇溶液作对照品溶液。分别点样子同一硅胶G薄板上,以苯-醋酸乙酯-甲醇-醋酸(30:10:10:0.5)展开,用10%氢氧化钾的甲醇液显色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,显相同的淡红色斑点。

化学成分酸模根中含有大黄酚(chrysophanol),大黄素甲醚(physcion),大黄素(emodin),大黄酚蒽酮(chrysophanol an-throne),大黄素甲醚蒽酮(physcion anthrone),大黄素蒽酮(emodin anthrone)[1],芦荟大黄素(aloe-emodin),8-O-β-D-葡萄糖基大黄酚(8-O-β-D-glucosylchrysophanol),8-O-β-D-葡萄糖基大黄素(8-O-β-D-glucosylemodin),ω-乙酰氧基芦荟大黄素(ω-aceto-xyaloe-emodin)[2]和酸模素(musizin)[3]。

药理作用1.毒性作用 因含酸性草酸钾及某些酒石酸,故有酸味,有时因草酸含量过多而致中毒,文献上曾有小儿食酸模叶而致死的报告。

2.抗菌作用 其水提取物有抗真菌(发癣菌类)作用。

性味酸;微苦;性寒

功能主治凉血止血;泄热通便;利尿;杀虫。主吐血;便血;月经过多;热痢;目赤;便秘;小便不通;淋浊;恶疮;疥癣;湿疹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~15g;或捣计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复方①治小便不通, 酸模根三至四钱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②治吐血,便血: 酸模一钱五分,小蓟地榆炭各四钱,炒黄芩三钱。水煎服。 (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)③治目赤: 酸模根一钱。研末,调入乳蒸过敷眼沿,同时取根三钱煎服。 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④洽疮疥: 酸模根,捣烂涂擦患处。 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
各家论述1.《本草经集注》:疗疥。

2.《本草拾遗》:主暴热腹胀,生捣绞汁服,当下痢。杀皮肤小虫。

3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小儿壮热。

4.《纲目》:去汗斑,同紫萍捣擦数日即没。

5.《贵外民间方药集》:利便,解热,利尿,治五淋。

6.《本草推陈》:治痢疾初起,里急后重,排便不畅时作轻泻剂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竹荪

    药材名称竹荪拼音Zhú Sūn别名竹蓐、竹肉、竹菰、竹蕈出处1。本品以竹蓐之名始载于《食疗本草》,云:“慈竹林夏月逢雨,滴汁着地生蓐,似鹿角,白色,可食。”2.《酉阳杂俎》云:“江淮有竹肉,大如弹丸,

  • 吊竹梅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吊竹梅药材名称吊竹梅拼音Diào Zhú Méi别名花叶竹夹菜、红莲、鸭舌红、金发草、白带草、紫背鸭跖草、红竹壳菜、百毒散来源鸭跖草科水竹草属植物水竹

  • 毛叶巴豆树

    药材名称毛叶巴豆树拼音Máo Yè Bā Dòu Shù别名刹埂(傣)来源大戟科毛叶巴豆树Croton caudatus Geisel. var. toment

  • 九节茶

    药材名称九节茶拼音Jiǔ Jié Chá别名草珊瑚(《汝南圃史》),观音茶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接骨木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九节风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驳节茶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嫩头子

  • 地盘松球

    药材名称地盘松球拼音Dì Pán Sōnɡ Qiú出处始载于《滇南本草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松科植物地盘松的幼嫩球果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nus yunnanensis Franch var. Py

  • 椒目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椒目药材名称椒目拼音Jiāo Mù别名川椒目(《赤水玄珠》)。出处《本草经集注》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种子。性状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或类球形,直径约3~5毫米,表面黑色有光泽,

  • 橘核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橘核药材名称橘核拼音Jú Hé英文名SEMEN CITRI RETICULATAE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

  • 荠薴

    药材名称荠薴拼音Qí Nínɡ英文名Largeserrate Mosla, Herb of Largeserrate Mosla别名臭苏、青白苏出处出自《唐本草》。1.《本草图经》:陈藏器谓荠薴自是一

  • 川桐皮

    药材名称川桐皮拼音Chuān Tónɡ Pí英文名Septemlobate Kalopanax Bark别名茨楸、棘揪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

  • 天竺子

    药材名称天竺子拼音Tiān Zhú Zǐ英文名Fructus Nandinae Domesticae别名天竹子、南竹子、白天竹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