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法之一。又称消食导滞,或消导。消除食滞,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方法。适用于食积停滞、胸脘痞满、腹胀时痛、嗳腐吞酸、恶食,或大便泄泻,苔厚腻而黄,脉滑,用保和丸。
证名。指便下脓血粘冻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:“厥阴之胜,……少腹痛,注下赤白。”《医略十三篇·痢疾》:“注下赤白,……此风湿相火伤于阴络,血液化为赤白,即痈疡化脓之意。”详见赤白痢条。
【介绍】:南宋医生,龙溪(今福建漳州)人。编集《本草单方》十五卷,已佚。
【介绍】:战国时针灸医家。扁鹊的弟子。据《韩诗外传》、《史记》、《说苑》等古书记载,虢国太子患尸蹶症,处于假死的休克状态。经扁鹊诊治,教其徒弟子明、子同、子阳、子容用厉针砭石,子豹用熨法,子游用按摩法
由胃直接分出的大络脉,它与十五别络不同。其循行径路自胃上行,贯通横膈,连络肺,出于左乳下的虚里,即心尖搏动的部位。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:“胃之大络,名曰虚里,贯膈络肺,出于左乳下,其动应衣,脉宗气也。
即阴茎头。又称龟头。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》:“夫失精家少腹弦急,阴头寒,”……。
《内经》十二脉之一。同紧脉。《诊家正眼》:“曰急者,紧之别名也。”
脉学著作。4卷。明·卢之颐撰。撰年不详。作者采辑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伤寒杂病论》等书有关脉学理论,参以已见荟萃编成。全书共40则,阐述脉义、脉法、生理及病理脉、经络、经穴等内容。原书略有残缺、重复或
病症名。因暴力致使伤筋发生翻转之症。见《医宗金鉴》卷八十七。即伤筋。详该条。
脉象之一。脉来缓弱而有规则的间歇。《诊家正眼》:“代……止有常数,不能自还,良久乃动。”主脏气衰弱。多见于心脏疾患、惊恐、跌打重证。个别孕妇接近分娩时亦可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