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人氏伯圜先生痘疹论
参见痘疹论条。
参见痘疹论条。
判断疮疡预后的方法之一。《太平圣惠方》:“动息自宁,饮食知味,一善也;便利调匀,二善也;脓溃肿消,脓色鲜而不臭,三善也;神采精明,语声清朗,四善也;体气和平,五善也。”疮疡患者见者为顺证,易治易愈。
痰证之一,即湿痰。见《不居集》卷十七。详该条。
即《针灸甲乙经》。详该条。
针刺补泻手法之一。指左右捻转补泻。见《针灸大成》。法以左转为顺,从子位转向午位,属阳,为补;右转为逆,从午位退向子位,属阴,为泻。女子则以阴为主,以右转为顺为补,左转为逆为泻。
病名。《焦氏喉科枕秘》卷一:“此症气恼郁结不伸而起,喉边形起乳头,遇阴天劳神气恼,颈外如绳扣住,饮食不下,呼吸不利,日久年深则蛾下起黄皮或白皮一条,长入喉底。”《喉症全科紫珍集》卷下:“左喉两边,形似
见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。为喉咙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外科正宗》。即皮肤针。见该条。
【生卒】:十二世纪【介绍】:南宋人。字夷吾,号觉斋居士。以数十年家藏名方分门编类,于1197年(庆元三年)编成《方氏集要方》二卷。
病名。多由风热邪毒犯肺所致。症见咽喉内生点如珠,故名。《喉科种福》卷四:“形如珍珠,红盘黄顶,散布于喉中,或纷见于口内。其痛异常,初起发热恶寒,头痛身疼,以人参败毒散发表,大便结以防风通圣散外解内清。
出《雷公炮炙论》。为草薢之别名,详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