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方剂>阳和解凝膏

阳和解凝膏

《中国药典》:阳和解凝膏

药方名称阳和解凝膏

处方牛蒡草480g (或干品120g )鲜凤仙透骨草40g (或干品10g )生川乌20g桂枝20g大黄20g当归20g 生草乌20g 生附子20g地龙20g僵蚕20g赤芍20g白芷20g白蔹20g白及20g川芎10g续断10g防风10g荆芥10g五灵脂10g木香10g香橼10g陈皮10g肉桂20g乳香20g没药20g苏合香40g麝香10g

性状为摊于纸上的黑膏药。

炮制上二十七味,除苏合香外,肉桂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,与麝香配研,过筛,混匀。其余牛蒡草等二十二味,酌予碎断,与食用植物油2400g同置锅内炸枯,去渣,滤过,炼至滴水成珠;另取红丹750~1050g,加入油内,搅匀,收膏,将膏浸泡于水中。取膏,用文火熔化后,加入苏合香及上述粉末,搅匀,分摊于纸上,即得。

功能主治温阳化湿,消肿散结。用于阴疽,瘰疬末溃,寒湿痹痛。

用法用量外用,加温软化,贴于患处。

规格每张净重(1)1.5g(2)3g(3)6g(4)9g

贮藏密闭,置阴凉干燥处。

摘录《中国药典》

外科全生集》:阳和解凝膏

药方名称阳和解凝膏

别名阳和膏(《经验方》卷上)。

处方新鲜大力子根、叶、梗1.5千克 活白凤仙梗120克 川附桂枝大黄当归肉桂官桂草乌川乌地龙僵蚕赤芍白芷白蔹白及各60克川芎120克续断防风荆芥五灵脂木香香橼陈皮各30克乳香没药末各60克苏合油120克麝香30克

功能主治温经和阳,行气活血,驱风散寒,化痰通络。治寒湿凝滞所致之阴疽、流注、瘰疠、冻疮、乳癖等阴性疮疡;兼治筋骨酸痛,寒性疟疾(贴背心)。现用于淋巴腺结核及胸壁结核硬结期、I~Ⅱ度冻伤、骨与关节结核初期等。

用法用量先以菜油5千克煎大力子、白凤仙,煎枯去滓;次日除后四味外,余药入油内煎枯,去滓滤净;经一宿油冷后称准份量,每500克油加黄丹(炒透)210克,搅拌,熬至滴水成珠,不粘指为度,离火稍冷;将后味研为细末,加入油内搅和。半月后加热烊化,摊布上,贴患处。

摘录外科全生集

猜你喜欢

  • 蒋氏肥儿丸

    药方名称蒋氏肥儿丸处方芸白术(土炒)4两,陈皮(炒)4两,香附(盐水炒)4两,厚朴(姜汁炒)4两,枳实(麸炒)4两,槟榔4两,神曲(炒)4两,麦芽(炒)4两,泽泻4两,菔子(炒)4两,山楂肉(炒)4两

  • 明目延龄丸

    药方名称明目延龄丸处方霜桑叶6克菊花6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,炼蜜为丸,如绿豆大。功能主治清热散风,平肝明目。治风火眼痛目赤,头痛。用法用量每服6克,白开水送服。摘录《慈禧光绪医方选议》

  • 莱菔膏

    《得效》卷十三:莱菔膏药方名称莱菔膏处方皂角(不蛀者,炙去皮子),萝卜(如无,以子代之)。制法上以皂角为末,以萝卜同酽醋研。功能主治大人、小儿噤口风。用法用量本方方名,《东医宝鉴·杂病篇》引作“萝卜膏

  • 桂附汤

    《东垣试效方》卷四:桂附汤药方名称桂附汤处方肉桂3克附子9克黄柏1.5克(为引用)知母1.5克制法上药哎咀。功能主治治妇人白带腥臭,多悲不乐,大寒。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,煎至200毫升,去滓,稍热服

  • 家秘泻白散

    《症因脉治》卷二:家秘泻白散药方名称家秘泻白散处方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加白芍、川连。功能主治脾经咳嗽。咳而右胁隐痛,神衰嗜卧,面色萎黄,腹胀黄肿,身重不可以动,动则咳剧而肺有热者。用法用量胃火,加石

  • 化积保中丸

    药方名称化积保中丸处方白术3两,苍术2两,陈皮2两,香附2两,山楂肉4两,神曲1两,半夏1两,萝卜子1两,白芥子1两,黄连1两,三棱7钱,蓬术7钱,青皮7钱,槟榔7钱,砂仁5钱,木香5钱,干漆炭5钱,

  • 三紫汤

    药方名称三紫汤处方紫草10克,紫参15克,紫花地丁30克,车前子10克,茯苓皮15克,甘草10克,细木通6克,元胡9克,大青叶15克。功能主治凉血清热,解毒利湿,活血止痛。主湿热。用法用量水煎服,每日

  • 麻附五皮饮

    药方名称麻附五皮饮处方麻黄1钱,淡附片8分,浙苓皮3钱,大腹皮2钱,细辛5分,新会皮1钱半,五加皮3钱,生姜皮1钱。功能主治温下发汗。主一身尽肿。各家论述何秀山按:此以仲景麻附细辛汤合华元化五皮饮为剂

  • 防已汤

    《备急千金要方》卷八:防已汤药方名称防已汤处方防己茯苓白术桂心生姜各12克 乌头7枚(去皮,熬令黑)人参6克甘草9克制法上八味药,叹咀。功能主治主治历节风,四肢疼痛,如锤煅不可忍。用法用量以苦酒200

  • 防风煮肝散

    药方名称防风煮肝散处方防风1两(去叉),黄连1两(去须),谷精草1两,黄芩1两(去黑心),甘草1两(炙,锉),天南星(炮)1两,蛤粉半分。制法上为细散。功能主治雀目。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,用羊子肝1片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