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阳明腑病

阳明腑病

病名。亦称阳明腑证。《伤寒辨证·六经证治》:“潮热自汗谵语、发渴、大便闭,揭去衣被,扬手掷足,发斑发黄,狂乱恶热,脉沉数,病在府也。”治宜攻下燥实为主。《医学心悟·阳明经病》:“假如邪已入腑,发热转为潮热,致有谵语、燥渴、便闭、腹胀等症,是为邪气结聚,则用承气汤下之。”《伤寒全生集·足阳明经见证治例》:“若潮热、自汗、谵语、发渴、不恶寒、反恶热、揭去衣被、扬手掷足,或发斑、发黄,狂乱,大便燥实不通,或手足乍冷乍温,腹满硬痛,喘急,此是正阳明胃腑本实病也。急宜调胃承气汤下之。”《医宗金鉴·订正伤寒论注》:“其治阳明府病,虽均为可下,然不无轻重之分。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,或麻仁丸通之,或蜜煎、胆汁导之,量其病而治之可也。”参见阳明病、阳明经病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牙蕈(xùn 迅)

    病名。系指牙龈肿硬如蕈状。见《外证医案汇编》卷二。牙蕈形似核桃,坚硬,由心胃之火煎熬而成,不可针破,否则失血难痊,宜耐性调理。治宜清胃泻火,消肿散结。可选用皂角刺、穿山甲、当归、川芎、黄芩、栀子、红花

  • 齿龈结瓣

    齿龈红肿如瓣状。常伴有齿龈出血、疼痛或溃烂,口腔有秽臭气味。为热毒内攻、胃火炽盛之证(见叶天士《外感温热篇》)。

  • 心系

    指心脏与其他脏器相联系的脉络。《灵枢·经脉》“心手少阴之脉,起于心中,出属心系。”《类经》:“(心)其系有五,上系连肺,肺下系心,心下三系,连脾、肝、肾。”《十四经发挥》:“五脏系皆通于心,而心通五脏

  • 白环藤

    出《本草拾遗》。为萝藦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积滞

    病证各。指宿食不消,停积而滞的疾患。明·丁风《医方集宜》:“积滞之病,面色萎黄,腹胀浮肿,多睡食少,大便滞涩,小水如油,或吐泻酸臭,皆积之证也。”多由乳食哺养不节,过食生冷、甘肥、坚燥之物,脾胃不能消

  • 鬼容区

    见鬼臾区条。

  • 音瘖

    病证名。见《本草纲目》。即瘖。详见瘖条。

  • 乌金藤

    见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为老鼠耳之别名,详该条。

  • 水胀

    ①胀病之一。见《灵枢·五癃津液别篇》。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“水胀,胀而四肢面目俱肿。”《金匮翼·胀满统论》:“脾土受湿,不能制水。水渍于肠胃,而溢于皮肤,漉漉有声,怔忡喘息,即为水胀是也。”治疗初起时宜

  • 橡村痘诀

    参见许氏幼科七种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