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医百科>风温

风温

病名。①指感受风热引起的温病。见《温热经纬·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》。《温病条辨·上焦篇》:“风温者,初春阳气始升,厥阴行令,风挟温也。”多发于冬春二季。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口渴、脉浮数等。初起病在卫分及气分,治宜辛凉透表,方用银翘散、麻杏石甘汤、千金苇茎汤等加减。如见高热神志昏迷,手足瘈疭,脉数疾者,为热盛劫津,逆传心包营血受灼,肝风内动。宜清营泄热平肝熄风,用羚角勾藤汤、***地黄汤清营汤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。如正气大伤,而见虚脱者,急宜回阳固脱,用参附龙牡合生脉散。一说本症即春温之重者(见《医碥》卷二)。②指温病误汗的变症。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》:“太阳病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为温病。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曰风温。风温为病,脉阴阳俱浮自汗出,身重多眠睡,鼻息必鼾,语言难出。”治宜萎蕤汤等方。③《六气感证要义·风温》:“风温一证,众说分歧,莫衷一是。《伤寒论》:若发汗已,身灼热者,名曰风温为一说。《伤寒序例》谓阳脉浮滑,阴脉濡弱者,更遇于风,变为风温为二说。陶节庵乃以素伤于风,复伤于热,风热相搏,即为风温为三说。近人以冬温春,吸受温风,先犯手太阴者为风温为四说。第四说以吸受温风为风温,风与温小分先后,虽似稍戾于古,然治法实无二致。”本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性支气管炎、感染性肺炎、流行性感冒等疾患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回气

    经外奇穴名。出《千金要方》。《千金翼方》作迴气。位于骶骨尖端。主治痔疮,便血,大便不禁等。艾炷灸3~7壮。

  • 初生目闭

    病证名。见《本草纲目》。小儿初生目闭不开,多系胎有伏热,热蒸于脾所致。《幼幼集成》:“小儿初生目闭,此胎热也。”眼胞属脾,脾之脉络为热所壅,故眼胞赤肿,不能睁开。热重者并有面红唇燥。治宜清热泻脾,用生

  • 野瘭

    见清抄本《外科或问》(著人未详)。即瘰疬。详该条。

  • 风偏枯

    病证名。见《诸病源候论·风病诸候》。指因于风湿而致的偏枯证。《圣济总录》卷九:“风偏枯。论曰:气血不足,腠理开疏,风湿客于分肉之间,久而不差,真气去,邪气独留,乃为偏枯之疾。”症见半身不遂,肌肉枯瘦而

  • 五脏胀

    病证名。见《医钞类编》卷九。指心胀、肝胀、脾胀、肺胀、肾胀。详各该条。

  • 苏越

    【介绍】:唐代医生。著有《群方秘要》三卷。

  • 冷疳

    病证名。疳疾内脏虚冷的一种证型。又名瘦冷疳。《证治准绳·幼科》:“冷疳病多在内,利色无常,其沫清白,肢体软弱,目肿面黧。又一证:躁渴卧地,似有热状,惟饮食不进,滑泄无度,亦冷疳也。”治疗先用木香丸(方

  • 范阳东方

    见范东阳方条。

  • 目睛瞤动

    病证名。《审视瑶函》:“目者肝胆,属风木二经,兼为相火。肝藏血,血不足则风火内生,故目睛为之瞤动。”症见目珠掣动。治宜养血为主,佐以清热息风,可用阿胶鸡子黄汤或四物汤加山栀、石决明、钩藤等。参见睛动条

  • 温下

    下法之一。用于寒性积滞里实证的治法。如大便不通属于寒结的,症见腹满而实、手足凉、苔白腻、脉沉弦或沉迟等。选用温性泻下药,如巴豆霜;或以温热药与寒下药配用,如附子、细辛配大黄。代表方剂有三物备急丸、大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