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材>丁蛎

丁蛎

药材名称丁蛎

拼音Dīnɡ Lì

英文名T-shaped shellfish

别名白丁蛎、螺蛟、丁字贝、海丁子

出处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钳蛤科丁蛎的壳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lleus malleus(Linnaeus)

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捕捉,捕得后去肉取壳,洗净,晒干。

原形态丁蛎,贝壳呈丁字形,壳质坚厚,一般高121-186mm,长52-63mm(不计翼状突起)。两壳相等,右壳较平,左壳稍凸,壳顶极小,位于中央,稍向前倾。壳顶前、后各具一翼状的大型突起,使整个贝壳呈丁字镐形。背腹两侧边缘具有大型的波状弯曲鳞片,生长线粗糙,但鳞片状重叠不显着。两壳面颜色相同,均为黄白色。壳内面被内脏块所占的位置为棕黑色,具珍珠光泽。其余部分的颜色与外壳相似。铰合线长,无齿,韧带宽;紫褐色,槽大,近三角形,稍斜。闭壳肌痕长卵圆形,棕黑色,位于前部背侧。足丝孔很小,足丝毛发状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活于低潮线附近或潮下带的浅海泥沙质海底,壳顶埋在泥沙中,后端露出沙面,渔民拖网或干潮时均可采到。

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南海。

性状性状鉴别 贝壳呈“丁”字形,略显波状弯曲,长约15cm,高约 5.2cm。两壳相等,但右壳平,左壳稍凸。壳顶极小,位于中央,其前、后各具一翼状的大型突起,使整个贝壳呈锤形。外表面黄白色,同心生长纹粗糙,略呈鳞片状,内表面被骨脏所占的位置为棕团体色,其余与上表面相同,具珍珠样光泽。铰合线长分无齿。质坚硬,断面层状。气微,味咸。

性味味甘;咸;性寒

归经心;肝经
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。主湿疮;疖肿

用法用量内服:煎剂,5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磨水涂。

各家论述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治湿疮、疖肿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老牛揣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老牛揣药材名称老牛揣别名细叶马蔺、安胎灵、桑牛牛扑来源鸢尾科老牛揣Iris tenuifolia Pall.,以根、种子入药。生境分部辽宁、吉林、内蒙古、陕西、宁夏、新疆。性味微苦

  • 岩陀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岩陀药材名称岩陀拼音Yán Tuó别名毛青红、九叶岩陀、毛七、毛头三七、血三七[云南]来源虎耳草科鬼灯檠属植物西南鬼灯檠Rodgersia sambucifol

  • 橄榄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橄榄药材名称橄榄拼音Gǎn Lǎn别名橄榄子(《南州异物志》),橄棪(孟诜),忠果(《记事珠》),青果(《宛陵集》),青子(《东坡诗集》),谏果(《齐东野语》),青橄榄(《海槎余录》)

  • 旋鸡尾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旋鸡尾药材名称旋鸡尾拼音Xuán Jī Wěi别名线鸡尾、七星草(《草木便方》),剑刀草、剑刀蕨、连贴草、七星剑、毛连草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七星凤尾草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

  • 走游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走游草药材名称走游草拼音Zǒu Yóu Cǎo别名爬山虎、藤五甲、红五加、五爪金龙来源为葡萄科崖爬藤属植物崖爬藤Tetrastigma obtectum (Wall. e

  • 榛蘑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榛蘑药材名称榛蘑拼音Zhēn Mó别名蜜环菌、蜜色环蕈、蜜蘑、栎蘑、根索蕈、根腐蕈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白蘑科蜜环蕈属植物蜜环蕈Armillaria mellea (Vahl

  • 高山瓦韦

    药材名称高山瓦韦拼音Gāo Shān Wǎ Wéi别名石豇豆、石小豆来源蕨类水龙骨科瓦韦属植物高山瓦韦Lepisorus eilophyllus (Diels)Ching,以全草入药。夏秋采

  • 鹿角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鹿角药材名称鹿角拼音Lù Jiǎo英文名CORNU CERVI来源本品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或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

  • 过江龙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过江龙药材名称过江龙拼音Guò Jiānɡ Lónɡ别名蒲地虎、地蜈蚣(《滇南本草》),地刷子(《中国中部植物》),伸筋草、扁心草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小伸筋、木

  • 毛菊苣

    药材名称毛菊苣别名卡斯尼来源菊科毛菊苣Cichorium glandulosum Boiss et Huet,以地上部分入药。生境分部新疆。性味淡,凉。功能主治清热解毒,消肿利尿,健胃。用于肝炎,肾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