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材>六月青

六月青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六月青

药材名称六月青

别名汗斑草

来源爵床六月青Goldfussia psilostachys (C. B. Clarke ex W. W. Smith)Brem.,以入药。

生境分部广西。

性味淡、微辛,凉。

功能主治解毒消肿,行血散瘀。

毒蛇咬伤:鲜茎2~4两,捣烂取汁约30~50毫升,加好白酒1~2两,炖温,一次服完,日服2次。并取鲜叶捣烂,与好白酒调匀,炖温,外敷前额囱门处(先将该处头发剃光)包扎固定,经常洒上少许好白酒,保持药物湿润,每日换药一次。

跌打肿痛:用茎、叶捣烂,酒炒热外敷。

疮、疖肿痛:用鲜茎、叶加红糖少许,共捣烂外敷。

用法用量孕妇慎用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六月青

药材名称六月青

拼音Liù Yuè Qīnɡ

别名汗斑草

来源药材基源:为爵床科植物细穗金足草的茎、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oldfussia psilostachys (C.B.Clarke ex W. W. Smith) Bremek.[Strobilanthes psilostachys C.B.Clarke ex W.W Smith]
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多凛鲜用。

原形态细穗金足草 多年生草本。下部茎卧地而生,节处生根。幼枝被白色长柔毛叶白带粉红色长柔毛,茎节膨大。叶对生;叶柄长约3cm,被毛;叶片纸质;卵形或宽卵形,长6-9cm,宽4-5cm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近圆形,边缘有锯齿和缘毛,上面深绿色,常有小块状白斑,下面淡绿色,两面疏生白色长柔毛,脉上优多;侧脉4-6对,绿色或有时带红色,穗状花序顶生或侧生,长约8cm;苞片卵形,被金黄色长柔毛;萼5裂,被金黄色长柔毛;花粉红色,花冠筒粗短,冠檐5裂,裂片近等大或近唇形;雄蕊4,二强,伸出花冠外;子房上位,2室,每室有2个胚珠。蒴果下部不为柄状。有种子4颗。花期8-10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湿润的沟边或山谷草丛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
性味味微辛;苦凉

功能主治清热解毒;散瘀消肿。主疮疖肿毒;汗斑;跌打肿痛;毒蛇咬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
注意孕妇镇服。 《广西本草选编》:"孕妇慎服。"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华绣线梅

    药材名称中华绣线梅拼音Zhōnɡ Huá Xiù Xiàn Méi来源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绣线梅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eillia sinensis Oliv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晒

  • 老来青

    药材名称老来青别名黄寿丹、还少丹、披散黄细心来源紫茉莉科黄细心属植物黄细心Boerhaavia diffusa L.[B. repens L.],以根入药。秋冬采,洗净切片,晒干。性味苦、辛,温。功能

  • 花锚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花锚药材名称花锚拼音Huā Máo别名希赫日-地格达(蒙名)出处《内蒙古中草药》来源为龙胆科植物花锚的全草。夏秋采收,阴干。原形态一年生草本,高20~50厘米。茎直立,自基部

  • 丰花草

    药材名称丰花草拼音Fēnɡ Huā Cǎo别名假蛇舌草、波利亚草来源药材基源:为草科植物丰花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orreria stricta (L.f.) G.F.W.Mey.[B.pu

  • 八月炸

    药材名称八月炸拼音Bá Yuè Zhà别名预知子、狗腰藤、八月瓜、八月扎、腊瓜来源本品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 (Thunb.) Koidz. var.australis

  • 萝藦子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萝藦子药材名称萝藦子拼音Luó Mò Zǐ别名斫合子(《本草拾遗》)出处《唐本草》来源为萝藦科植物萝藦的果实。秋季采收成熟果实,晒干。化学成分含混合甙约0.3%,其

  • 扁豆藤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扁豆藤药材名称扁豆藤拼音Biǎn Dòu Ténɡ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豆科植物扁豆的藤茎。功能主治①《滇南本草》:"治风痰迷窍,癫狂乱语,同朱砂为末姜汤下。

  • 林檎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林檎药材名称林檎拼音Lín Qín别名来禽(《王右军帖》),文林果、朱柰、五色林檎、联珠果(《治闻记》),花红果(《滇南本草》),花红、沙果(《品汇精要》),林禽(

  • 田葱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田葱药材名称田葱拼音Tián Cōnɡ别名中葱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。出处《岭南采药录》来源为田葱科植物田葱的全草。原形态直立草本。根纤维状。茎单干,少分枝,高30~60厘米,

  • 腊雪

    药材名称腊雪拼音Là Xuě出处《本草拾遗》来源为腊月收藏的雪花所融化的雪水。性味淡,寒。①《本草拾遗》:"味甘,冷,无毒。"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,淡,寒。&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