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榆白皮

榆白皮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榆白皮

药材名称榆白皮

拼音Yú Bái Pí

出处《药性论》·《本经》原作榆皮

来源为榆科植物榆树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。春季或8~9月间割下老枝条,立即剥取内皮晒干。

原形态榆树(陶弘景),又名:粉(《诗经》),白榆(《毛诗传》),白枌(《尔雅》),零榆(《本经》),枌榆(《尔雅》郭璞注),榆钱树(《救荒本草》),钻天榆,钱榆、家榆。

落叶乔木,高达90米。树皮暗灰褐色,粗糙,有纵沟裂;小枝柔软,有毛,谈灰黄色。单叶互生;倒卵形、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2~8厘米,宽2~2.5厘米。先端锐尖或渐尖,基部圆形或楔形,边缘通常单锯齿,上面暗绿色,无毛,下面幼时有短柔毛,老时仅脉腋有白色茸毛;叶柄长2~8毫米,有毛;托叶披针形,长1厘米,有毛。花先叶开放,簇生,有短梗;花萼4~5裂;雄蕊4~5,花药紫色;子房扁平,花柱2。翅果倒卵形或近圆形,光滑,先端有缺口。种子位于中央,与缺口相接,长1~1.5厘米。花期3~4月。果期4~6月。

本植物的叶(榆叶)、花(榆花)、果实或种子(榆荚仁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生境分部生于河堤、田埂和路边;山麓、沙地上亦有生长。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
化学成分含β-谷甾醇、植物甾醇、豆甾醇等多种甾醇类及鞣质、树胶、脂肪油。

性味甘,平。

①《本经》:"味甘,平。"

②《别录》:"无毒。"

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,寒。"

归经①《纲目》:"手足太阳、手阳明经。"

②《本草求真》:"入胃,大、小肠。"

功能主治利水,通淋,消肿。治小便不通,淋浊,水肿,痈疽发背,丹毒,疥癣。

①《本经》:"主大小便不通,利水道,除邪气。"

②《别录》:"主肠胃邪热气,消肿,疗小儿头疮痂疕。"

③《药性论》:"主利五淋,治不眠,疗齁。焙杵为末,每日朝夜用水五合,末二钱,煎如胶服。"

④孟诜:"主暴患赤肿,以皮三两捣,和三年醋滓封之,日六、七易,亦治女人妒乳肿。"

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"通经脉。涎,敷癣。"

⑥《纲目》:"利窍,渗湿热,行津液,消痈肿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研末。外用:煎水洗、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
注意胃气虚寒者慎服。

复方①治小便出血,水道中涩痛:榆白皮(锉)三两,冬葵子一合,滑石二两,石韦(去毛)、瞿麦(用穗)、生干地黄各-两。上六味粗捣筛,每服五钱匕,水一盏半,煎至六分,去滓,入笔头灰半钱匕,搅匀,食前温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榆白皮汤)

②治妊娠小便不利:葵子一升,榆白皮一把(切)。上二味,以水五升,煮五沸,服一升,日三。(《千金方》)

③治虚劳尿白浊:榆白皮,切,二斤,水二斗,煮取五升,分五服。(《千金方》)

④治身体暴肿满:榆皮捣屑,随多少,杂米作粥食,小便利。(《备急方》)

⑤治堕胎后,下血不止:榆白皮(刮净,锉碎)、当归(切,焙)各半两。上二味捣筛,每服三钱匕。水一盏,入生姜三片,同煎至七分,去滓,空心服。(《圣济总录》榆白皮煮散)

⑥治赤流肿丹毒:榆根白皮作末,鸡子白和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

⑦治风热肿毒,项生瘰疬:榆白皮(锉)、槐白皮(锉),赤小豆大麦面、桑白皮(锉)、川朴硝、皂荚(去黑皮,涂酥炙微黄焦,去子),以上各半两。捣细罗为散,用鸡子清和如膏,旧布上摊可依肿大小贴之,干即易之。(《圣惠方》榆白皮散)

⑧治痈疽发背:榆根白皮,切,清水洗,捣极烂,和香油敷之,留头出气,燥则以苦茶频润,不粘更换新者,将愈,以桑叶捣烂随大小贴之,口合乃止。(《救急方》)

⑨治外伤性出血:榆树韧皮,放在75%的酒精中浸泡七天,取出阴干,研细末外用。(徐州《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》)

⑩治火灼烂疮:榆白皮熟捣封之。(《千金髓方》)

⑾治烧、烫伤:榆树皮10克,太黄10克,酸枣树皮10克。用75%酒精浸泡48小时过滤,取滤液。用时清洁创面,用喷雾法向患部喷撒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
⑿治小儿白秃疮:榆白皮捣末,醋和涂之。(《子母秘录》)

各家论述《纲目》:"榆皮、榆叶,性皆滑利下降,故人小便不通,五淋肿满,喘嗽不眠,经脉胎产诸证宜之。本草十剂云,滑可去着,冬葵子、榆白皮之属,盖亦取其利窍,渗湿热,消留着有形之物尔。气盛而壅者宜之。若胃寒而虚者,久服渗利,恐泄真气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榆白皮

药材名称榆白皮

拼音Yú Bái Pí

别名榆皮、榆根白皮榆树

出处出自《药性论》;本经;1.陶弘景:(榆白皮) 即今榆树剥取皮,刮去上赤皮,亦可临时用之。

2.《纲目》:按王安石《字说》云:杨藩俞柔,故谓之榆;其粉则有分之之道,故谓之扮;其荚飘零,故曰零榆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榆科植物榆树的树皮、根皮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lmus pumila L.

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收根皮;春季或8-9月间割下老枝条,立即剥取内皮晒干。

原形态落叶乔木,树干端直,高达20m。树皮暗灰褐色,粗糙,有纵沟裂;小枝柔软,有毛,浅灰黄色。叶互生,纸质;叶柄长2-10m,有毛;托叶早落;叶片倒卵形、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2-8cm,宽1.2-2.5cm,先端锐尖或渐尖,基部圆形或楔形,上面暗绿色,无毛,下面幼时有短毛,老时仅脉腋有毛,边缘具单锯齿;侧脉明显,9-18对。花先叶开放,簇年成聚伞花序,生于去年枝的叶腋;花被针形,4-5裂;雄蕊与花被同数,花药紫色;子房扁平,1室,花柱2。翅果近圆形或倒卵形,长1-1.5cm,宽0.8-1.2cm,光滑,先端有缺口,种子位于翅果中央,与缺口相接;果柄长约2mm。花期3-4月,果期4-6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河堤、田埂和路边;山麓、沙地上亦有生长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西藏等地,长江以南多系栽培。

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呈板片状或浅槽状,长短不一,厚3-7mm。外表面浅黄白色或灰白色,较平坦,皮孔横生,嫩皮较明显,有不规则的纵向浅裂纹,偶有残存的灰褐色粗灰;内表面黄棕色,具细密的纵棱纹。质柔韧,纤维性。气微,味稍淡,有粘性。

化学成分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-rol)等多种甾醇类;及鞣质、树胶、脂肪油。

药理作用抗菌作用 榆白皮制成的药粉50mg/ml对甲、乙型链球菌有抑菌作用,100mg/ml对白色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、伤寒杆菌有抑菌作用,200mg/ml对大肠杆菌、结核杆菌有抑菌作用。

性味甘;性微寒

归经肺;脾;膀胱经

功能主治利水通淋;祛痰;消肿解毒。主小便不利;淋浊;带下;咳喘痰多;失眠;内外出血,难产胎死不下;痈疬;秃疮;疥癣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、或捣敷;或研末调敷。

注意脾胃虚寒者慎服

复方①治小便出血,水道中涩痛: 榆自皮(挫)三两,冬萎子一合,滑石二两,石韦(去毛)、翟麦(用穗)、生干地黄各一两。上六昧粗捣筛,每服五钱巴,水一盏半,煎至六分,去滓,八笔头灰半钱巴,搅匀,食前温服。 (《圣济总录》榆自皮汤)②治妊娠小便不利: 葵子一升,榆白皮一把(切)。上二味,以水五升,煮五沸,服升,日三。 (《千金方》)③治虚劳尿自浊: 榆白皮,切,二斤,水二斗,煮取五升,分五服。 (么千金方》)④治身体暴肿满: 榆皮捣屑,随多少,杂米作粥食,小便利。(《备急方》)⑤治堕胎后,下血不止: 榆白皮(刮净,挫酵)、当归(切、焙)各半两。上二味捣筛,每服三钱巴。水一盏,人生姜三片,同煎至七分,去滓,空心服。 (《圣济总录》榆自皮煮散)⑥治赤流肿丹毒t 榆根白皮作末,鸡子白和敷之。(《千金方》)⑦治风热肿毒,项生瘦疡: 榆自皮(挫)、槐白皮(挫)、赤小豆大麦面、桑自皮(挫)、川朴硝、皂荚(去黑皮,涂酥炙微黄焦,去子),以上各半两。捣细罗为散,用鸡于渭和如冒,旧布上摊可依肿大小贴之,干即易之。 (《圣惠方》榆白皮散)⑧治痈疽发背: 榆根自皮,切,清水洗,捣极烂,和香油敷之,留头出气,燥则以苦茶频润,不粘更换新者,将愈,以桑叶捣烂随大小贴之,口合乃止。 (《救急方》)⑨治外伤性出血:榆树韧皮,放在75露的酒精中浸泡七天,取出阴干,研细末外用。 (徐外阳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》)⑩治火灼烂疮: 榆白皮熟捣封之。 (《干金髓方》)(11)治烧、烫伤:榆树皮10克,大黄10克,酸枣树皮10克。用75怒酒精浸泡48小时过滤,取滤液。用时清洁创面,用喷雾法向患部喷撤。 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(12)治小儿白秃疮: 榆自皮捣末,醋和涂之。 (《于母秘录》j

各家论述1.《纲目》:榆皮、榆叶,性皆滑利下降,故人小便不通,五淋肿满,喘嗽不眠,经脉胎产谐证宜之。本草十剂云,滑可去着,冬葵子、榆自皮之属,盖亦取其利窍,渗湿热, 消留着有形之物尔。气盛而壅者宜之。若胃寒而虚者,久服渗利,恐泄真气。

2.《本经》:主大小便不通,利水道,除邪气。

3.《别录》:主肠胃邪热气,消肿。

4.《药性论》:主利五淋,治不眠。焙杵为末,每日朝夜用水五合,末二钱,煎如胶服。

5.孟说:主暴患赤肿,以皮三两捣,和三年醋滓封之,日六、七易,亦治女人妒乳肿。

6.《日华子本草》:通经脉。涎,敷癣。

7.《纲目》:利窍,渗湿热,行津液,消痈肿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小金樱子

    药材名称小金樱子拼音Xiǎo Jīn Yīnɡ Zǐ出处《生草药性备要》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小果蔷薇的果实。原形态植物形态详"小金樱"条。性状果实圆形,直径0.5~1厘米;外表面深棕色

  • 车前

    药材名称车前拼音Chē Qián别名罘苜(《诗经》),马舄(《毛诗传》),当道(《本经》),陵舄(《列子》),牛舌草(陆玑《诗疏》),车前草、虾蟆衣(《尔雅》郭璞注),牛遗、胜舄(《别录》)

  • 山肉桂

    药材名称山肉桂拼音Shān Ròu Guì别名土肉桂、三条筋、小粘药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。出处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来源为樟科植物钝叶樟的茎皮。秋季采收。原形态常绿乔木,高达1

  • 羊肌藤

    药材名称羊肌藤拼音Yánɡ Jī Ténɡ别名老鼠吹箫、风藤草、鸡舌头叶来源清风藤科羊肌藤Sabia yunnanensis Franch.,以根皮、叶入药。生境分部陕西、江西、云

  • 裂叶翼首花

    药材名称裂叶翼首花别名岩七[四川西昌]、爬岩夕[会理]、小铜锤[木里]来源川续断科翼首花属植物裂叶翼首花Pterocephalus bretschneideri (Batal.) Pritz.,以根及

  • 秧鸡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秧鸡药材名称秧鸡拼音Yānɡ Jī别名水鸡,秋鸡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。出处汪颖《食物本草》来源为秧鸡科动物秧鸡的肉。原形态体长约30厘米。头小:嘴比头长,基部赤色,先端淡黑。颈长;上体

  • 狗毛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狗毛药材名称狗毛拼音Gǒu Máo出处《别录》来源为犬科动物狗的毛。功能主治①《别录》:"主产难。"②《纲目》:"烧灰汤服一钱。治邪疟;尾(毛)

  • 草豆蔻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草豆蔻药材名称草豆蔻拼音Cǎo Dòu Kòu英文名SEMEN ALPINIAE KATSUMADAI别名草蔻、草蔻仁、假麻树、偶子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

  • 狗蚁草

    药材名称狗蚁草别名链夹豆、练夹豆、小号野花生、山花生来源豆科狗蚁草Alysicarpus vaginalis (L.) DC.[A. mummulariaefolius DC.],以全草、根、叶入药。

  • 茱苓草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茱苓草药材名称茱苓草拼音Zhū Línɡ Cǎo来源龙胆科龙胆属植物茱苓草Gentiana apiata N. E. Brown的全草。夏季采收,晒干。性味苦,平。功能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