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檫树

檫树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檫树

药材名称檫树

拼音Chá Shù

别名枫荷桂[广东]、独脚樟、天鹅枫、梓木[江西]

来源为樟科檫木属植物檫树Sassafras tzamu Hemsl. [Pseudosassafras tzamu Lecomte; P. laxiflora (Hemsl.) Nakai],以树皮入药。秋后采集,晒干。

性味甘、淡,温。

功能主治祛风逐湿,活血散瘀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类风湿关节炎,腰肌劳损,慢性腰腿痛,半身不遂,跌打损伤,扭挫伤;外用治刀上出血。

用法用量0.5~1两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檫树

药材名称檫树

拼音Chá Shù

别名蔡木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独脚樟、半枫樟、枫荷桂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天鹅枫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。

出处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
来源为樟科植物檫木

原形态落叶乔木,高达35米。幼时树皮黄绿色,平滑,老则变灰褐色,有纵裂;幼枝有毛,后渐脱落。叶互生,或聚生于枝端;叶片阔卵形至椭圆形,全缘或上部2~3裂,长10~22厘米,宽4~15厘米,先端尖,基部楔形,有时两侧不对称,近基部通常有3出脉,下面幼时有毛,后脱落;叶柄长1.5~5厘米。花小,黄色,杂性异株;短圆锥花序顶生,先叶开放;花被片6,披针形;能育雄蕊9,不育雄蕊3,花药4室,均内向瓣裂;雌蕊1。核果球形,蓝黑色,直径约5毫米,表面有蜡质粉,果梗淡红色,肥大。花期3~4月。果期8月。

生境分部分布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化学成分根含挥发油,主要成分为黄樟醚。根皮含鞣质5~8%。树皮的挥发油中含黄樟醚和丁香油酚。树皮含鞣质3.54~11.0%。种子含挥发油2~3%。

性味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淡,微温。"

功能主治治风湿,腰肌劳损,扭挫伤筋,胃病。
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根:治胃病,风湿,半身不遂。茎叶:祛风,去湿,治浮肿,关节炎。"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
复方①治半身不遂:檫树根皮(去栓皮,酒炒)一两。水煎服。每日早晚各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
②治扭挫伤筋:檫树皮或根或叶,加蛇葡萄根捣烂,拌和酒糟,敷患处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

③治腰肌劳损,腰腿痛,风湿性关节炎:檫树干品五钱至一两,水煎服或浸酒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檫树

药材名称檫树

拼音Chá Shù

英文名Root of Common Sassafras

别名独脚樟、半枫樟、枫荷桂、天鹅枫、山檫、青檫、桐梓树

出处出自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檫木的根或茎、叶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ssafras tzumu (Hemsl.)Hemsl.[Lindera tzumu Hemsl.]

采收和储藏:秋、科季挖取根部,洗净泥沙,切段,晒干。秋季,采集茎、叶,切段,晒干。

原形态檫木,落叶乔木,高达35m。幼时树皮黄绿色,平滑,老则变灰褐色,有纵裂;幼枝有毛,后渐脱落。叶互生,或聚生于枝端;叶片阔卵形至椭圆形,金缘或上部2-3裂,长10-22cm,宽4-15cm,先端尖,基部楔形,有时两侧不对称,近基部通常有3出脉,下面幼时有毛,后脱落;叶柄长1.5-5cm。花小,黄色,杂性异株;短圆锥花序预生,先叶开放;花被片6,披针形;能育雄蕊9,不育雄蕊3,花药4室,均内向瓣裂;雌蕊1。核果球形,蓝黑色,直径约5mm,表面有蜡质粉,果梗淡红色,肥大。花期3-4月。果期8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疏林或密林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栽培1.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。喜光,不耐阴。深根性,萌芽性强,生长快。在土层深厚,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或黄壤上均能生长良好,陡坡土层浅薄处亦能生长,西坡树干易遭日灼。喜与其他树种混种,但水湿或低洼地不能生长。

2.栽培技术 主要用种子繁殖,也可萌芽更新。采种母树树龄10-20年,种子产量高,质量好。檫树自然类型较多,种子成熟期不一。大暑籽在7月上旬成熟,立秋籽在8月上旬成熟。檫果果皮蓝黑色并带有白色蜡质时,即表示种子成熟。一般成熟后7-10d,种子就完全脱落,因此,采种要及时,可分批采收。果实采回后,应立即冷水浸渍,搓去果皮,用水冲净,再将种子表面油脂,用草木灰溶液浸渍,清水洗净阴干,然后在通风阴凉的室内沙藏。檫树种子具有休眠期长,发芽不整齐,2-3年才能全部发芽出土的特点,故播种前应用1份开水与1份冷水混合,进行浸种半小时,再用稻草盖好保温催芽,温度保持在20-30℃。定时翻动拌匀,4-5d种子露白,宜选露白种子在2月中旬播种。条播,行距18-24cm,株距15-18cm,每1hm2播种量15-22.5kg,经过催芽的种子发芽可提早15d左右。一年生苗就可出圃造林。最好与樟、杉等树种混交。如纯林,造林密度以每1hm21500株左右为宜。

3.田间管理 幼林期间全恳深翻埋青, 或以替代抚,间种豆类和绿肥。抚育时应做到补植、除萌、开沟排水、扶正培土等。当郁闭度达0.7m以上,可分1-2次间伐抚育,适当调节密度,但切忌整枝。

4.病虫害防治 苗木茎腐病,发病初期,喷洒65%代森锌500-600倍液或50%退菌特800-1000倍液,每隔7-10dl次,连续喷4-5次.檫白轮蚧,易发生在温暖潮湿、空气不大流通,日照不易直射的纯林中,用50%马拉松、40%乐果1000倍液,或50%杀螟松、25%亚胺硫磷800倍液在5月至6月防治第1代初孵若虫。另有檫木透翅蛾幼虫、檫长足象、黄翅大白蚁等,须加防治。

化学成分檫木根中含右旋D-芝麻素(D-sesamin);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3,4-亚甲二氧基苄基***(piperonylacrolein),右旋律,3-二羟基-1-(3,4-亚甲二氧基苯基)丙烷〔2,3-dihydroxy-1-(3,4-methylenedioxyphenyl)propane〕,去甲氧基刚果荜澄茄脂素(demethoxyaschantine)及挥发油。

性味辛;甘;温

归经肝;脾经

功能主治祛风除湿;活血散瘀;止血。主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;腰肌劳损;半身不遂;外伤出血。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注意孕妇禁服。

复方①治半身不遂:檫树根皮(夫栓皮,酒炒)一两。水煎服,每日早晚各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②治扭挫伤筋: 擦树皮或根或叶,加蛇葡萄根捣烂,拌和酒糟,敷患处。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③治腰肌劳损,腰腿痛,风湿性关节炎: 擦树干品五钱至一两,水煎服或浸酒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各家论述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根:治胃病,风湿,半身不遂。茎叶:核风,去湿,治浮肿,关节炎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虎尾轮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虎尾轮根药材名称虎尾轮根拼音Hǔ Wěi Lún Gēn出处《闽南民间草药》来源为豆科植物猫尾射的根。性味甘,温。①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甘,性温,无毒。"

  • 钓鱼秆

    药材名称钓鱼秆拼音Diào Yú Gǎn英文名Veronicastrum Herb别名小钧鱼竿、腹水草、见毒消、一串鱼、串鱼草、小串鱼出处出自于《草木便方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宽叶腹水草或细穗

  • 扇蕨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扇蕨药材名称扇蕨拼音Shàn Jué别名搜山虎出处《贵州民间药物》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扇蕨的根茎或全株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。根状茎粗而横走,密被棕色、披针形的

  • 蝗虫

    药材名称蝗虫拼音Huánɡ Chónɡ别名飞蝗、飞蛩、蝗蝻来源昆虫纲直翅目蝗科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.,以全虫入药。生境分部华北偶有发现。性味咸,平。功能主治

  • 脓见愁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脓见愁药材名称脓见愁拼音Nónɡ Jiàn Chóu别名黄花母、黄花雾、黄花草出处《广西中草药》来源为锦葵科植物小柴胡的叶。全年可采。原形态小灌木,直立或

  • 蕙实

    药材名称蕙实拼音Huì Shí来源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蕙兰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Cymbidium ensifolium (L.)Sw.[Epidendrum ensifolium L.]2

  • 九节茶

    药材名称九节茶拼音Jiǔ Jié Chá别名草珊瑚(《汝南圃史》),观音茶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接骨木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九节风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驳节茶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嫩头子

  • 牛胞衣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牛胞衣药材名称牛胞衣拼音Niú Bāo Yī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胎盘。功能主治《海上方》:"治臁疮不敛,牛胞衣一只,烧存性,研搽。"摘录

  • 山玉桂

    药材名称山玉桂拼音Shān Yù Guì来源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野黄桂的树皮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nnamomum jensenianum Hand.Mazz.[C.pauciflorum H

  • 石刁柏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石刁柏药材名称石刁柏拼音Shí Diāo Bǎi英文名Radix Asparagi officinalis别名小百部、山文竹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石刁柏Asparagus off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