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材>毛薯

毛薯

《中药大辞典》:毛薯

药材名称毛薯

拼音Máo Shǔ

别名参薯、黎洞薯、大薯、薯子(《广州植物志》),脚板薯、鸡窝薯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红毛薯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
出处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
来源为薯蓣科植物参薯块茎。冬初挖掘,洗去泥土备用。

原形态多年生缠绕草本。块茎肉质,长达60厘米,形状和颜色多种。茎锐四方形或有4狭翅,平滑无毛。叶对生;叶腋内常有零余子;叶片心状卵形至心状长圆形,裂片近圆形,长8~16厘米。宽5~8厘米,先端锐渐尖,基部心形,有脉7~9条。雄花序腋生,狭圆锥形,长20~30厘米;花淡绿色,互生于"Z"字形、丛生而为总状花序式的短穗状花序上,长1~1.5毫米;雌花序为简单的穗状花序。蒴果革质,椭圆形,有3翅。花期7~8月。果期8~9月。

生境分部栽培或野生。分布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性味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甘,平,无毒。"

功能主治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块茎能促进溃疡的肉芽生长。并有收水生肌,使疮面结疤作用。研末治汤火伤及面部烂疮。配猪腱肉服,治眼珠突出,俗称螃蟹眼。"
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补脾肺,涩精气,消肿,止痛。"

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《中华本草》:毛薯

药材名称毛薯

拼音Máo Shǔ

英文名Rhizome of Winged Yam

别名黎洞薯、大薯、薯子、脚板薯、鸡窝薯、去饼山药

出处出自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
来源药材基源:为薯蓣科植物参薯的块茎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corea alata L.[D.alata L. var.purpurea (Roxb.)M.Pouch.]

采收和储藏:冬初挖掘块茎,洗去泥土;或放在缸内,盖沙贮藏。

原形态参薯,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。野生者块茎多为长圆柱形;栽培者块茎变异较大,呈长圆柱形、圆锥形、球形、扁圆形而重叠,或有分支。茎右旋,无毛,通常有四条狭翅,基部有时有刺。单叶,在茎下部的互生,中部以上的对生;叶柄绿色或带紫红色,长4-15cm;叶片绿色或带紫红色,纸质,卵形至卵圆形,长6-20cm,宽4-13cm,先端短渐尖、尾尖或凸尖,基部心形、深心形至箭形,有时为戟形,两耳钝,两面无毛;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珠芽,珠芽多为球形、卵形或倒卵形。雌雄异株;雄花序为穗状花序,长1.5-4cm,通常2至数个簇生或单生于花序轴上排列成圆锥花序,花序轴明显地呈“之”字状曲折,雄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,内轮倒卵形,雄蕊6;雌花序为穗状花序,1-3个着生于叶腋,雌花的外轮花被片为宽卵形,内轮为倒卵状长圆形,较小而厚,退化雄蕊6,子房下位,花柱3,分离。蒴果三棱状扁圆形,长1.5-2.5cm,宽2.5-4.5cm。种子四周有膜质翅。花期11月至翌年1月,果期12月至翌年1月。

生境分部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常有栽培。

性状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圆柱形,长7-14cm,直径2-4cm,表面浅棕黄色至棕黄色,有纵皱纹,常有未除尽的栓皮痕迹,质坚实,断面淡黄色,散有少量淡棕色小点。无臭,味甜微酸,有粘性。 显微鉴别 块茎横切面:外皮已除去,薄壁组织中散有含草酸钙针晶束的粘液细胞,以皮层为多,粘液细胞长径86-120μm,草酸钙针晶长约100μm,中柱鞘有石细胞组成的环层,石细胞直径13-34μm,内含草酸钙方晶。后生木质部导管直径约35μm。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,淀粉粒类圆形、卵圆形、不规则形,大粒层纹明显。

化学成分块茎含花色甙(anthocyanin),已分离出矢车菊素-3-O-葡萄糖甙(cyanidin-3-O-glucoside),矢车菊素3,5-O-二葡萄糖甙(cyanidin-3,5-O-diglucoside),矢车菊素-3-O-龙胆二糖甙(cyanidin-3-O-gentiobioside),矢车菊素-3-O-(4″-O-芥子酰)-龙胆二糖甙[cyanidin-3-O-(4″-O-sinapoyl)-gentiobioside],芍药花素-3-O-(4″-O-芥子酰)-龙胆二糖甙[peonidin-3-O-(4″-O-sinapoyl)-gentiobioside],参薯素(alatanin)A、B、C,原矢车菊素(procyanidin)B1、B3等。又含粘液质(mucilage)0.9%,其中碳水化合物部分有甘露糖(mannose),木糖(xylose)和少量的鼠李糖(rhamnose);蛋白质部分含有的主要氨基酸为天冬氨酸(asparticacid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丙氨酸(alanine),丝氨酸(serine),甘氨酸(glycine),精氨酸(arginine);矿物质有铁、锌、铜、钴、铬。还含脂肪,其中主要脂肪酸是油酸(ole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以及花生酸(arachidic acid)亚麻酸(linolenicacid),反式巴豆油酸(crotonic acid);酚性成分儿茶精(catechin)及DL-多巴(DL-dopa);植物甾醇(phytosterol)成分有胆甾醇(chole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岩藻甾醇(fucosterol)。另含硫胺素(thiamine),核黄素(riboflavin),烟酸(nicotinic acid)。

药理作用新鲜块茎据云有毒,可致麻醉;煮或炒熟后即无毒,可供食用。

性味甘;微涩;平

归经脾;肺;肾经

功能主治健脾止泻;益肺滋肾;解毒敛疮。主脾虚泄泻;肾虚遗精;带下;小便频数;虚劳咳嗽;消渴;疮疡溃烂;汤火伤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
各家论述1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块茎能促进溃疡的肉芽生长。并有收水生肌,使疮面结疤作用。研末治汤火伤及面部烂疮。配猪腱肉服,治眼珠突出,俗称螃蟹眼。

2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补脾肺,涩精气,消肿,止痛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甘蔗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甘蔗药材名称甘蔗拼音Gān Zhe别名红甘蔗来源禾本科甘蔗Sacharum sinense Roxb.,以秆、汁入药。生境分部南方各省。化学成分含蔗醣13~27%、己酸、乙醇酸(g

  • 小血藤叶

    药材名称小血藤叶拼音Xiǎo Xuè Ténɡ Yè来源药材基源:为五味子科植物铁箍散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isandra propinqua (Wall.) Baill.Var.Sinen

  • 地瓜子

    药材名称地瓜子拼音Dì Guā Zǐ别名地萝卜子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出处《中国药植志》来源为豆科植物豆薯的种子。化学成分种子含毒鱼和杀虫成分。这类成分中有统称为类鱼藤酮的异黄酮衍生物鱼藤酮

  • 檵花根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檵花根药材名称檵花根拼音Jì Huā Gēn出处《福建民间草药》来源为金缕梅科植物檵花的根。药理作用①对子宫的作用根的煎剂对大鼠、小鼠、豚鼠及家兔的离体子宫均有兴奋作用,使子

  • 丽春花果实

    药材名称丽春花果实拼音Lì Chūn Huā Guǒ Shí出处《中国药植图鉴》来源罂粟科植物丽春花的果实。化学成分种皮含***、那可汀、蒂巴因。种子含油47.6%,油中含亚麻酸67

  • 石豇豆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石豇豆药材名称石豇豆拼音Shí Jiānɡ Dòu别名石小豆出处《陕西中草药》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高山瓦韦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阴干。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高达20厘米。根

  • 槐枝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槐枝药材名称槐枝拼音Huái Zhī别名槐嫩蘖(《唐本草》)。出处《别录》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嫩枝。化学成分含芸香甙。性味《纲目》:"苦,平,无毒。"功能主

  • 剑花

    药材名称剑花拼音Jiàn Huā别名量天尺花、霸王花(《岭南采药录》),昙花(《广州植物志》),七星剑花、龙骨花(《广东中药》Ⅱ),霸王鞭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《广东中药》来源

  • 亮叶冬青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亮叶冬青药材名称亮叶冬青别名青皮子樵、猪黑樵、鸡子樵、大叶帽子来源冬青科亮叶冬青Ilex var. viridis Champ.,以叶入药。生境分部华东、广东。性味甘、微辛,凉。功

  • 白刺

    药材名称白刺别名酸胖、哈尔马格、唐古特白刺来源蒺藜科白刺属植物甘青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r.以果实入药。秋季果实成熟采收,晒干。性味甘、酸,温。功能主治健脾胃,助消化,安神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