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范文>中医中药>中药材>灵香草

灵香草
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灵香草

药材名称灵香草

拼音Línɡ Xiānɡ Cǎo

别名零陵草、广零陵香、驱蛔虫草、满山香熏衣草

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灵香草Lysimachia foenum-graecum Hance以地上全草入药。春夏秋均可采集,阴干备用或鲜用。

性味甘、淡,平。

功能主治清热,行气,止痛,驱蛔。用于感冒头痛,牙痛,咽喉肿痛,胸满腹胀,蛔虫病。

用法用量3~5钱。

摘录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《中华本草》:灵香草

药材名称灵香草

拼音Línɡ Xiānɡ Cǎo

别名蒙州零陵香、排草、香草、零陵香、广零陵香、熏草、熏衣草、驱蛔虫草、驱虫草、闹虫草、尖叶子

出处古代药用零陵香经考证除唇形科罗勒属植物外,尚包括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,因《本草图经》所附"蒙州零陵香"图的形态与本品相似。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所载"排草"的产地及附图形态亦似本品。零陵香的古代文献资料,参见唇形科"罗勒"条。

来源药材基源:为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全草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simachin foenum.graecum Hance

采收和储藏:一年四季可收,但以冬季采收为好,其产量多,质量好,将全株拔起,去净泥沙,烘干或阴干。要注意防火。为了继续生产,只采收地上部分,从根部4-5cm处割收,不除掉根,以利再生。

原形态多年生草本,株高20-60cm。全株平滑无毛,干后有浓烈香气。越年老茎匍匐,发出多数纤细的须根,当年生茎部为老茎的单轴延伸,上升或近直立,草质,具棱,棱边有时呈狭翅状,绿色。叶互生,位于茎端的通常较下部的大1-2倍;叶柄长5-12mm,具狭翅;叶片广卵形至椭圆形,长4-11cm,宽2-6cm,先端锐尖或稍钝,具短骤尖头,基部渐狭或为阔楔形,边缘微皱呈波状,草质,干时两面密布极不明显的下陷小点和稀疏的褐色无柄腺体,侧脉3-4对,网脉通常不明显。花单出腋生;花梗纤细,长2.5-4cm;花萼淡绿色,5深裂,裂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宽2.5-5mm,先端渐尖,有时呈钻状,草质,两面多少被褐色无柄腺体;花冠黄色,5深裂,长12-17mm,裂片长圆形,宽6-9mm,先端圆钝;雄蕊5,花丝基部与花冠合生约0.5mm。分离部分极短,花药长4-5mm,基部心形,宽约1.75mm,顶孔开裂;子房上位,1室,胚珠多数,花柱棒状,长5-7mm。蒴果近球形,果皮灰白色,膜质,直径6-7mm,不开裂或先端浅裂。种子细小,多数,黑褐色,有棱角。花期5月,果期8-9月。

生境分部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1700m的山谷溪边和林下腐殖质土壤中。

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西南部、广东北部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东南部。

栽培生物学特性喜阴凉和湿润气候,年平均温度14.9℃,月平均温度13-19℃,相对湿度85%以上,荫蔽度为75%,夏秋高温季节日均温度不超过30℃为宜,土壤宜选深山阴凉湿润,具有落叶层而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杂木林地。

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。

种子繁殖 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,秋播9月上旬,因栽培周期长,故一般少用此法。

2.2.扦插繁殖:每年4-5月进行,选取粗壮、无病虫害的当年生植株,剪取长约4-5cm的插条,每插条带1-2片叶,按行株距6cm×5cm扦插,入土3/4为宜,然后压紧,浇水,保持土壤湿润,一般每1hm(2)用种苗:1125kg左右。

田间管理 每年除草两次,第1次在开花前(2-3月),第2次在10-11月。同时结合施氮磷钾复合肥2次,可提高产量。 病虫害防治有细菌性软腐病和排草斑枯病,为害叶片、茎杆等。

防治方法 田间病叶率达到1%-2%或烂顶率达0.1%,可用农用链霉素2×l0(-4)+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,效果可达80%-90%以上。残效期1个月左右。冬季清园处理和烧毁残体,减少越冬病源。种植时进行种苗消毒。

性状性状鉴别 根须状,棕褐色,茎呈类圆柱形,表面灰绿色或暗绿色,长7-40cm,直径约3mm,有纵纹及棱翅,棱边多向内卷,茎下部节上生有细根;质脆,易折断,断面类圆形,黄白色。叶互生,叶片多皱缩,展平后呈卵形、椭圆形,长5-10cm,宽2-5cm,先端微尖,基部楔形具翼,纸质,有柄。叶腋有时可见球形蒴果,类白色,果柄细长,达3.5cm,具宿萼,果皮薄,内藏多数细小的棕色种子,呈三角形。气浓香,味微辛、苦。以茎叶嫩细、色灰绿、气香浓者为佳。

显微鉴别:茎横切面:类圆形,有5个突出的棱脊。表皮细胞类方形或略切向延长。外壁厚,角质层明显,有少数腺毛。皮层细胞5-7列,类圆形或椭圆形,棱脊处17-19列薄壁细胞,其下方有一维管束。中柱鞘部位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。木质部导管、木薄壁细胞。射线细胞均木化。髓大,细胞多角形,有壁孔。

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,有机酸,烷烃,萜类,酚类等。主要成分有二十九烷(nonacosane),三十一烷(hentriacontane)。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豆甾醇-3-O-B-D-葡萄糖甙(stigmasterol-3-O-B-D-glucoside),a-菠菜醇(a-spinasterol),12-甲基十三烷酸(12-methyl tridecoic acid),二十二烷酸(docosanoic acid),16-甲基十七烷酸甲酯(16-methyl hept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),十六酸(hexadecanoic actd),十七酸(heptadecanoic acid)和六氢金合欢烯酰丙酮( hexahydrofarnesylacetone)。

药理作用1.抗病毒作用 本品水煎剂(75%)在鸡胚内有抑制及灭活流感病毒的作用。

2.对生殖的影响 本品的乙醇浸出物有抑制大鼠和家兔的排卵作用。小鼠服本品后取其卵巢,切片染色,可观察到黄体显着减少或消失及成熟卵的减少现象。经初步实验,本品的总甙可能有抑制小鼠受精卵着床作用。

性味辛;甘;性平

归经肺;胃经

功能主治解表;止痛;行气;驱蛔。主感冒头痛;咽喉肿痛;牙痛;胸腹胀满;蛔虫病

用法用量内服:煎汤,9-15g;或煎水含漱。

摘录《中华本草》

猜你喜欢

  • 青鱼胆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青鱼胆药材名称青鱼胆拼音Qīnɡ Yú Dǎn出处《食疗本草》来源为鲤科动物青鱼的胆或胆汁,青鱼剖腹后,割取胆囊,悬挂通风处阴干。鲜用随时采集。性味《纲目》:"苦,

  • 尖耳贯众

    药材名称尖耳贯众拼音Jiān ěr Guàn Zhònɡ别名贯众、大叶兰芝、大叶鲁基(《江西草药》),牛尾贯众(《贵州草药》)。出处《江西草药》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尖耳贯众的根茎。全

  • 肥猪草

    药材名称肥猪草拼音Féi Zhū Cǎo英文名Fragrant Bulbophyllum别名芳香石豆兰(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)。出处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来源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香石豆兰的全草。拉丁

  • 五桠果

    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五桠果药材名称五桠果别名西湿阿地[僾尼]来源五桠果科(锡叶藤科)五桠果Dillenia indica L.,以根、树皮入药。生境分部云南。性味酸、涩,平。功能主治收敛,解毒。主治疟

  • 大头茶果

    药材名称大头茶果拼音Dà Tóu Chá Guǒ来源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大头茶GordoniaaxillarisDietr.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ordonia axillaris Diet

  • 桑鳸

    药材名称桑鳸拼音Sānɡ Hù别名桑扈(《诗经》),青雀、窃脂(陆玑《诗疏》),蜡嘴雀、蜡嘴(《纲目》)。出处汪颖《食物本草》来源为雀科动物黑头蜡嘴雀的肉。原形态体长20余厘米。嘴厚而强,呈

  • 香蓼

    药材名称香蓼拼音Xiānɡ Liǎo别名水毛蓼、红杆蓼来源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粘毛蓼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viscosum Buch.-Ham. Ex D.Don采收和储藏:

  • 荞麦七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荞麦七药材名称荞麦七拼音Qiáo Mài Qī别名白药子、石天荞(《陕西中草药》),红要子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。出处《陕西中药志》来源为蓼科植物翼蓼的块根。秋季采

  • 黑大豆花

    《中药大辞典》:黑大豆花药材名称黑大豆花拼音Hēi Dà Dòu Huā出处《纲目》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花。功能主治《纲目》:"治目盲翳膜。"摘录《中药大辞典》

  • 天花粉

    《中国药典》:天花粉药材名称天花粉拼音Tiān Huā Fěn英文名RADIX TRICHOSANTHIS来源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.或双边栝楼